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阶段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决定着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败,进而也决定着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教育在线开展“研招系列访谈”,由总编辑陈志文对话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当前研究生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等话题进行解读和探讨。

  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以下简称“推免制度”)作为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制度之一,同时也是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推免制度的日益完善,推免生源规模也逐渐扩大。

  中国教育在线此前的调查显示,超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超过半数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与统考生的质量差异明显。那么,推免制度有哪些优势?是否应该继续扩大?是否存在某些弊端?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王顶明,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胡向东展开对话,围绕推免制度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嘉宾

  王顶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

  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

  陈志文:推免制度受到导师的广泛欢迎,您如何评价推免制度?

  胡向东:推免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特色制度,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土壤。我觉得推免制度有三点好处——

  第一,推免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它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与考试不同,考试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但是推免是把一个学生的成长放大到至少本科三年的过程中去考查,所以它是一个过程性评价,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一所高校对学生培养,从这种角度来说,推免也是增值性评价。

  第二,从招生的效益上说,推免的招生效益要高于考试的招生效益。因为推免在推荐学校内部就可以完成大半,相对省时省力。

  第三,推免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多元。推免一般是由学业成绩、个人的特殊专长、本科期间的社会贡献等几大块构成的。首先是学业成绩,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成绩居于前列;个人要有突出的专长,一般是要求学生有一些竞赛成绩,有论文发表,还有一些突出的政治表现等,这都是特殊专长;最后是社会贡献,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有些学校给志愿者分等级,一般社会志愿者和参加国际机构、国际组织的志愿者,层级要求不一样,所以赋分不同。

  由此以来,各个推免学校都构建了一个推免生的评价体系。大家现在基本上对这个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没有太多质疑,更多是关注到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今年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广州地铁偷拍”,事件主角是河南大学的一个推免生张薇,这个事件导致大家把火力集中到了推免制度上。

  推免的好处其实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要说推免的改进意见,我觉得第一个建议是推免的比例要适可而止。有的学校盲目追求推免比例高,好像证明自己的学生水平高,其实却面临着一个问题。推免生都希望借此机会冲击更高层次的院校。比如一所部属师范大学,推免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目标可能主要是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学校,还有一些是去到北大、清华的中文系,留在我们这里的学生,第一志愿不多,第二也许并非最优。而省属的师范学校,学生都很愿意到部属师大来。因此学校客观上所处层级地位往往决定了推免学生的来源和去向。学生其实也面临这样一个大问题,这就是去年陈志文老师提出来的“考研倒流”,就是向下选择这一点。因而相对一个接受推免的学校来说,一个专业的推免比例定多少合适?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适可而止,不能盲目追求高保研、高推免的比例。

  第二个建议,我觉得现在主要是推免过程民主化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推免选拔过程民主化,我认为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如,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都会公示,现在学生都眼睛雪亮,互相监督,如果有作假,大家可以举报。但是,我认为在管理层面的推免民主化不足。目前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其实院系的权力很大,如果院系中一个分管的副院长没有民主化的作风,可能他自己就决定了朝哪个方向走,比如扩大推免的比例。我觉得要更多地征求学科、专业教师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对学生的评定,考研和推免两种方式中,哪一个选出的学生比较合适。这是第二个建议,就是要加强管理层面的推免过程民主化。

  第三个建议,从国家和社会治理角度来说,我希望研究生招生保持一定的考试录取比例。因为我们有国家考试的传统,教育考试中有4类国家考试,研考、高考、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在研考中,比如考古学,原本本科就只有两三个人学这个专业,所以即便100%、90%保研,我相信大家意见都不大,但是一些大量招生的专业,如果推免人数比例过高,就可能会对参加研考的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考试录取比例,这样客观上也有利于减轻高考“一考定录取”的弊端,有利于维护社会阶层流动上升、发展渠道的民主化和畅通。

  陈志文:实际上,推免的总体比例并不高。

  胡向东:个别专业很高,达到80%。

  陈志文:很多著名大学某些专业的推免比例甚至是100%,但是,总体上我们给高校划了一条50%的线,关键是我们要从全国推免总量上来看。王校长,您怎么看推免制度?

  王顶明:我从建议或者呼吁的角度补充两点。第一个建议是把推免权的范围放大,现在把推免分成“推”和“接”,接收是指所有研究生单位都可以接收推免本科毕业生,但是有推免资格的学校,全国目前是360多所,但是全国有3000多所大学,其中本科院校接近1300所。也就是说,这些本科院校中,目前只有不到1/3可以获得推荐本校本科生上研究生的资格。比如,我们兰州文理学院,一共有1万名学生,每年毕业两三千名本科生,可没有推免资格。是我们3000个毕业生中没有1个优秀的吗?肯定是有的。但是,没有人给我们机会,推免机会只给了全国367所大学。其次,我们招收研究生资格的高校是600个左右,很多能够招研究生的学校还没有推免研究生的资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两极化的判断,一部分人说推免好,另一部分人说推免不公平,其实症结就在于能够获得推免资格的学校是少数群体,从而导致了这种两极化的判断。

  第二个问题是目前的推免比例采取“一刀切”的划分,比如5%、10%、20%、30%,清华北大达到50%以上的比例,这也是一个引起诟病的地方。因为985这类好学校,每年本科生就只招三四千人,有的学校还特别自律,一年只招一两千人,所以给到这些学校20%左右的推免比例,他们的推免本科生体量并不大。但是,处于两三百名位次的学校,一年招本科生的规模是5000-8000人,甚至是上万人,如果他们获得10%的推免比例,推出来的优秀本科生人数反而比很多985、211高校推得更多。因此,目前定的推免比例需要充分考虑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数,每所学校是不一样的,推免比例要适可而止,这就回应了胡老师刚才讲的,推免比例控制到什么样的范围才能够保证推的是优。

  陈志文:我对推免制度还是相对比较正面的评价,我个人建议是,推免制度应该进一步扩大。首先是有推免资格的学校,我们是不是要从367所适当扩展到更多的学校。现在普通高校实际只有2820所,其中大概不到一半是本科学校,因为前些年外界对推免公平性的质疑,所以有推免资格的学校数量就停在367所,按原计划应该继续朝前扩大推免资格的范围。

  我也赞同胡老师说的,推免总量需要控制,现在我认为总量其实控制得很好,反倒是绝对量有点小了。表面上,著名大学个别专业研究生100%是推免的,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就是这个学校都没有给其他学生考试的机会。但是,我觉得这要完全授予学校权益,有些学校尤其好学校,他们会很绝对地说,“我们的好学生毫无疑问都是推免的,如果能允许我们自主决定,我们一个考进来的都不想要”。

  胡向东:每个学校所处的层级,以及它对学生的要求都不一样,判断也不一样。

  陈志文:而且我发现文理不一样,理工和人文学科对推免的判断也不一样,非常有意思。

原标题:为何导师更青睐推免生?推免比例应继续扩大吗?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