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新课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了课程标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在课标层面,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已作了全面阐述和精心设计,并在每个模块的内容标准、学业要求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中都指明了具体的核心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设计。要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首先在教学设计阶段有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之中,以实现知识技能学习、学科思维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的统一。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要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现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就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在上一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目标,即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目标中。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三维目标落实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维目标的达成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平时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学了哪些“知识与技能”、经历了哪些“过程”、掌握了哪些“方法”以外,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学了这些知识以后可以解决哪些真实问题,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观念与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还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要设计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确定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始。在明确了“双基”目标以后,再来考虑落实“双基”目标时,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可以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明确了三维目标以后,最后再来设想,在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渗透哪些“关键能力”或“必备品质”的培养,以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进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先确定某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循环语句的认识及循环结构程序的编写”,进而设计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通过与实例结合,从顺序结构流程图中抽取出循环结构流程图,再通过循环结构流程图和分支结构流程图的对比,理解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2.在模拟灯带效果的程序完善过程中,理解循环语句的格式及其功能;通过对累加程序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对该语句的理解;3.在棋盘上的麦粒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中,掌握用循环语句编写循环结构程序的方法;4.在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把控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从灯带闪烁实例的顺序结构中抽象出循环的特征,并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渗透计算思维和信息意识的培养,在程序编写、调试、修改、完善的不断迭代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
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后期的教学策略选取、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方案制定等环节中,只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走下来,实际上也是让设计者形成核心素养培养意识的一次实践,在课堂上真正实施教学时,又是一次师生共同形成核心素养的过程。
(作者魏雄鹰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