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着眼培养一支贫困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工作室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广大乡村教师的发展需求,着力从根上解决民族地区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问题。
四川省结合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现状及实际需求,由四川省教师培训项目办负责统筹协调,组织45个省内首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部分领衔人及成员,采取“一县一策”方式,深入开展教师培训扶贫行动,整体改善、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省教育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注重规划设计,精准覆盖,结好帮扶“对子”
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把“工作室开展团队研修、送教下乡、送培到校、教育扶贫、对薄弱区域(学校)开展支持帮扶等研训活动”等内容写进《四川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方式,制度保障工作室研训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以民族地区为辐射地。加强结队指导,结合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际情况,通过为每个工作室分配了“甘孜、阿坝、凉山”等省内民族地区教师校长成员1-2名,组织首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部分领衔人及成员采取“一县一策”方式,针对性开展覆盖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展需求的学术研讨和教学实践指导活动。
二、坚持因地制宜,县域定制,探索帮扶“路子”
结合不同贫困县区教育实情,科学研判和研制帮扶培训项目,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取工作室自主和四川省项目办统一组织形式,全面推行工作室“一县一策”“县域定制”扶贫行动。
一是摸清需求,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帮扶前对接不同民族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或教育行政,结合贫困县自身县域师资培训活动,采取分层分类分科,进校进课堂,以“好课进校”“专题讲座”“进校诊断”“名校对接”“实践沙龙”等形式,研制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合口味”“好消化”“易吸收”帮扶内容,针对性设置“一对一”帮扶方案,遴选最适合的工作室统一或自主开展帮扶活动。
二是入校诊断,实施“一校一法”帮扶良方。工作室成员分组进入到贫困县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教学点,通过观校园、看课堂、查资料、访师生、做家访等形式,帮助(校)园长梳理亮点,查找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提供办校(园)良策。同时,深入课堂听课,在参训老师全员评课议课基础上,指出课堂教学亮点,找出问题症结,针对性开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指导良方。
三是示范引领,推出“一课一研”提升路径。工作室在整体研判深贫县教师课堂问题症结基础上,确立乡村教师最需解决的问题为教学主题,工作室领衔人指导成员和本土教师分别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上示范课,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带动当地教师与四川省内名师碰撞教育观点、切磋教学技能,在对比中找亮点、找问题、找思路、找方法。同时,通过这样的课堂研讨,引领当地教师采用 “一课一研”的小组研讨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水平。
四是名校结对,落实“点对点”帮扶行动。现场帮扶活动结束后,四川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成员所在学校与帮扶学校、教师进行结对签约,启动后续两地学校、教师之间的自主友好对接,特别是名师名校的“送教上门”和深贫县教师的名校“跟岗研修”,让工作室“面对面、手把手”帮扶后,能够通过“走进去、带出来、常跟进”等方式,形成长效机制。
三、注重总结研究,深入推进,谋好帮扶“法子”
充分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着眼培养一支贫困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工作室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广大乡村教师的发展需求,着力从根上解决民族地区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问题。四川省项目办通过组织师生座谈,发放乡村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了解当地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深入全面研究全省贫困(乡村)地区教师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了“三个强化”扶助对策,即强化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强化工作室名师课堂教学示范引领、强化民族地区教师教研方法的指导,从根上探寻破除乡村教师发展制约因素,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助力。截至目前,先后有4个名校长工作室、18个名师工作室带领其成员或学员,深入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35个深度贫困县(区),进行了36次教育精准扶贫活动,涉及示范课40余节,专题讲座50余场,覆盖深贫县乡村教师教师校长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