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浙江连初等教育都没有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40年后,成为全国率先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十五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2%,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res01_attpic_brief.jpg

  一九七八年三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陈立群(图中后排左一)走进了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

res04_attpic_brief.jpg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10%以上高中段专任教师、3%以上义务段专任教师将拥有国外学习培训经历。图为浙江省教师正在参观美国本·戴维斯高中职业体验中心的汽车维修美容车间。

  40年前,浙江连初等教育都没有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40年后,成为全国率先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十五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2%,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4次课程改革。由“应试”逐渐走向“素质”,浙江课程与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既体现浙江特色,又为国家层面深化课程改革制度提供借鉴推广的改革之路。

  ……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不断强大的教师队伍艰苦卓绝的努力!”

  12月22日,宁波,纪念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发表题为《把教育改革进行到底》的致辞。

  面对来自教育部相关司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陈根芳介绍:“我们较早地建立了教师专业化培训制度,使培训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权利和义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有效盘活了义务教育教师资源。”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热土。”陈根芳说。

  40年前,浙江有29万名教师。

  40年后,专任教师增加到60余万人。

  40年前,浙江生师比是25.77∶1.

  40年后,生师比降低到15.40∶1,降幅超40%。

  40年前,浙江支撑着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

  40年后,浙江教师学历合格率超过99.4%,有关教师的各项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最好的省份之一。

  40年前,省教育厅先后颁布浙江省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民办教师班教学计划,改革中等师范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40年后,有师范生培养高校19所,在校各类师范生5.8万人,涵盖各类中小学学校教师培养相关的39个专业。

  40年前,全省各地教职工住房“缺”“挤”“差”。

  40年后,通过上世纪末省财政、各地市多渠道筹措教职工住房基金,新世纪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适当向教师倾斜等,全省教职工住房面积已达到甚至超过当地居民平均水平。

  40年前,全省教师工资主要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分别由财政和学校负担。

  40年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励等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绩效工资中,班主任、农村教师、名优教师等都能得到一定的倾斜。

  40年前,农村教师收入普遍低于城市教师。

  40年后,18万名农村教师率先全国享受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条件比较艰苦或地理位置偏远的12万名农村教师享受农村教师特岗津贴,10万名农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人员补贴。

  40年前,在职教师培训工作陆续恢复。

  40年后,全面实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和中小学公办教师交流制度。在全国率先提出以5年为周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发展培训。“十二五”以来,我省为教师海外各类培训、研修项目提供了近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40年前,恢复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40年后,全面启动职称制度改革,把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实现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启动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已经有295名中小学教师聘任到正高级职称岗位。鼓励地方把一级教师及以下职称评审权下放给学校,杭州第二中学等全省30所中小学还获得了高级教师及以下教师职称自主评审改革试点资格,打破聘任终身制。

  从“零”开始的教师培养制度变革

  时光回溯到1978年。

  “教师队伍‘瓜菜代’,教育质量差到惊人的状况!”这句话的背后,是当时农村小学毕业班学生的合格率仅为40%左右,这一如今看起来耸人听闻的事实。当时,省教育厅分管普教工作的领导深入某县初中听了20余节课后,不禁喟叹:“没有一节课没有知识性错误,就连‘乳剂’都变成了‘孔剂’,真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呀!”

  “1978年,全省在职30万名左右的教师中,17.5万人是学历严重不合格的民办或代课教师!”先后在省教育厅人事处、师范处工作多年的李敏强这样回忆,“当时在解决浙江教育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省教育厅紧紧抓住教师队伍的调整、整顿、发展作为提高效益、发展教育的一项最关键的工作来做。”

  全面停止吸收民办教师,发展师范教育,组织民办教师进修提高或送入师范学校的“民师普师班”读书……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院长童富勇1977年考入杭州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他从事了10多年的民办(代课)教师学历培训工作。“我刚工作时20出头,但教的很多学生比我大。无论是白天教的脱产教师学历班,还是晚上教的在职教师函授班,我都被他们那股子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感动了。”几十年过去了,童富勇依然保存着几百封信当年那些特殊的“教师学生”写给他的感谢信。

  恢复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并新建9所高等师范学院,培养中学教师……

  1978年3月,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进入校园。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如今唱起当年的班歌“培养祖国的花朵,塑造崇高的心灵,事业无上荣光,职责无比神圣;刻苦学习,勇敢探索……”时,依然心潮澎湃。

  “那些年,各级政府都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1985年6月,浙江省开启了从非义务教育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转变。省人大在全国率先通过了《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1996年,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民办教师的省份。1997年,全省8个贫困县提前3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浙江迈入全国“普九”的先进行列。“那些年,源源不断地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育人才,是实现这些辉煌成绩的坚实后盾。”李敏强说。

  从教近4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陈立群在省内首创宏志班,国内首创精神教育;退休后选择到黔东南的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为还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老百姓发挥一点余热,乃应尽之责’的梦想,就是在当年的浙江师范学院启航的。”陈立群念念不忘曾经的学习生涯。

  “改革开放这40年,我省的师范教育勇立潮头,根据教育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庄华洁说。

  2014年,我省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围绕探索中的师范专业“三位一体”招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拥有全国首个省级《师范生教育实践规程》的师范生实践教学等,监控中心进行了全面的专项督查。不仅如此,对接我省新高考改革需要,师范院校加强了师范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导论类课程建设;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3所高校5个师范专业纳入全国首批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其中,浙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成为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3个‘打样’高校之一,今年11月初‘打样’工作圆满完成,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庄华洁介绍。

  教师参加培训是权利更是义务

  “改革开放以后,全省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陆续恢复,各类短期培训、轮训班陆续举办。”李敏强介绍,1978年,我省共有教师进修学校16所;仅5年后,全省教师进修学校的数量增至74所。

  1983年12月,拟发了《关于初中、小学教师进修教材教法工作的意见》,对进修对象、实施办法、考核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

  1989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等)、师德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等逐渐成为各地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重心。

  1997年,省教委制定《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确定教师培训经费应为工资的3%,建立了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德清县、上虞市(如今绍兴市上虞区)与余姚市被并列为国家教委继续教育实验区。

  1998年,浙江教育学院正式成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2005年,浙江省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在内的“四项工程”,完成了21万名农村教师全员培训任务,1000名省级农村骨干教师、10000名市级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

  “不少欠发达地区依然有因为缺少经费、缺乏资源而造成教师培训无法保障的状况。”一位基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回忆道。

  201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员全程、教师自主选择、机构开放竞争、过程管理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提出以5年为周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发展培训目标。

  “以前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品’,如今只要登录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就能选择自己需要的优秀培训项目了。”一位农村教师这样说道。如今培训对于他来说,是福利,也是义务。

  2015年,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第一次发布了上一年度的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分析年度报告。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办公室主任徐建华介绍,随着省教育厅主管部门对各地不断加大考核力度和培训质量监控的全面实施,2015年全省的县区培训各项经费达标率已“飞速”达到97%,并每年稳步增长。

  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遵循规律、分层分类、科学评价、立交互通”理念为主导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此后不到3年时间里,各种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在全省“大流通、大交流、大共享”,180余个培训机构年均发布项目1.2万个,全省53.9万名中小学教师在培训管理平台注册并自主选择培训,培训平均满意率达到98.15%。“教师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和不断深入。”庄华洁说。

  201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我省还不断扩大中小学教师海外研训的规模。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特殊教育的全纳理念、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省教育厅外事处副处长蓝晶晶告诉记者,这些主题的海外培训,都是厅里各分管处室、教研室、教科院等联合并召开校长、教师座谈会后开出的,“每个主题都紧密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尊重教师、促进发展的任用制度改革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及“尊重教师的劳动”问题。浙江省委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方面,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在经济方面,多次调整教师工资;在社会方面,恢复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等。

  “我的父母都曾是小学教师,我是中学教师,我爱人是幼儿教师,弟弟和弟媳都是小学教师。”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那一年,全省上下都在表彰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向夫妇同为教师的家庭授予“教师之家”光荣匾等。那一年,正在念初中的冯宗国自豪地看着自家门前的光荣匾,在心里埋下了未来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而成为天台实验中学的教师后,他又幸福地见证了先后退休的父母领到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光荣证。

  1979年,浙江省开始实行中小学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宁波镇海中学教师胡明德等7人成为我省首批特级教师。“我的高中物理老师陈立明是首批省特级教师。2001年,陈老师病重时我去探望他,师母告诉我说恩师在病床上还想着要讲课,最后就让师母当学生,给她讲解电场,并且一再询问师母有没有听懂。”省特级教师协会首届会长、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徐承楠讲述的这则往事,令人动容。

  1998年,省人民政府设立浙江省功勋教师奖项。徐承楠和遂昌县大拓镇白麻小学教师尹樟达等15人成为首批功勋教师。“从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到全国百名优秀教师、省功勋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光荣!”尹樟达说。

  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中小学师德楷模、“最美教师”“春蚕奖”“绿叶奖”……“通过各种评选、表彰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的同时,我省始终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陈钦林认为,不论什么样的教师,师德红线必须守住。

  师德红线,体现在作为最早的试点省份之一,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试点与全面实施工作上;体现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县管校聘”管理机制上;体现在农村教师能享受农村任教津贴,偏远地区教师享受特岗津贴上;更体现在全面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这些制度的改革探索,有力地推进了全省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现代化,鼓励了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投身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管怎样的改革和创新,都是为了实现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有质量教育这一目标。”陈钦林这样解读。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