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包括前言、总体要求、用户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和附录一共八个方面。
起草的原则与过程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是,在“政府推动、试点示范”引导下,各地开展了多个试点项目,引导数字校园建设,但大多数建设模式不符合“ ”;应用导向的建设原则未充分体现,大部分规范或者标准都是硬件配备,没有从应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注师生技能,未上升到信息素养层面;文件的地方适用性比较强,有地方的特点,难以覆盖全国;大部分规范和标准,网络安全的要求缺少明确规定。
所以,起草的原则是体现中国特色,充分衔接融合,坚持应用驱动,体现以人为本。在调研58个规范性文件,对比分析后形成框架,结合调研结果,经7次集体研讨、专家评审,发文征求意见后,修改完善而成。
主要内容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包括前言、总体要求、用户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和附录一共八个方面。
从建设内容上来看,第一,用户的信息素养。《规范》特别强调了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是数字校园建设应用的核心目标之一,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应用能力,包括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以及培养用户的技术认同意识、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终身学习意识、解决问题意识。
第二,信息化应用。在信息化应用上,提出总体建设要求和总体应用要求。现在很多学校建设数字校园采购了大量工具和资源,各学校重复性购买。需要更新的时候找不到厂家,造成大量的浪费。所以,《规范》特别强调,中小学校能够考虑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应用,提高优质资源流通率和使用率。
此外,在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多学校忽略网络安全建设,《规范》特别把网络安全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主要特点
编制《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有几个特点。特点一,适应“数字校园覆盖所有学校”的需要。强调与云体系的对接,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的云体系,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实现教学与管理的核心支撑,“云”、“网”、“端”一体化统筹架构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特点二,以应用促进建设。把业务指导性的“软规范”引导到信息化融合应用的轨道上来,同时向更高的创新发展引领;基于学校应用的实际,根据需求选择软硬件配置和技术支持服务,避免装备和硬件建设导向的信息化建设,体现环境和应用的开放性。特点三,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要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对网络安全进行了特别的规定。特点四,体现了“大资源观”。资源即服务,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开放、共享。
(本文根据中央电教馆副馆长蔡耘在“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部分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确认。整理: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