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信息化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研究其建设策略很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建设外包相关理论,其次分析后勤信息化规划及其路径,最后提出外包管理策略。

  一、引言

  高校后勤在追求质量、效率和安全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勤服务个性需求、安全运行可控可追溯、质量可控可评价、资源利用集约高效等要求。而这也是高校后勤信息化与教学、人事、学生、财务等业务信息化的不同,不仅涉及的业务量多面广,涵盖了餐饮管理、房产管理、设备管理、住宿管理、修缮管理、物业管理、能源管理、公车管理、一卡通管理、门禁管理等,而且要求高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后勤信息化建设,业务应用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高校后勤信息化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特别是APP和微信的助力,使推进后勤信息化更加便利,也对后勤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前几年相比,后勤信息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大部分高校数据仓库、人事、教学、学生、财务、能源监管平台等系统已基本建设好,同时高校后勤区域供应链系统开始兴起。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建设。

  在后勤信息化建设模式上,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外包模式已经被普遍认可,外包模式有完全内制、完全外包、选择性外包。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后勤信息化中,少部分采取完全内制模式,部分高校采用选择性外包模式,更多的高校是采用完全外包模式。

  各个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资源基础不同,同时管理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各高校后勤信息化效果各异,一定程度上与规划、选择的外包模式相关。没有根据目标和自有资源制定建设规划、选择合适的外包策略,会导致外包公司和校方没有足够的资源或相应的服务能力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蒋宏潮和鲍伟认为北京高校后勤信息化存在整体规划缺乏、各校发展不均衡、专业研究薄弱、应用范围有限、建设效益发挥欠佳和资金人才不足等问题。[1]据不完全统计,后勤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效果不佳,主要有几个原因:①建设目标不明确,规划缺失;②重建设,轻管理;③外包选择失误或外包管理缺失。

  因此,研究高校如何根据战略目标和资源情况,进行信息化规划和选择外包策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资源基础观和信息系统外包理论,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外包模式进行探讨,期望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理论综述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用户在规定的服务水平下,将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及相关服务委托给服务商,由其管理并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2]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完美市场的三个假说不能满足,即公司决策受到历史决策的影响、资源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和专业知识不容易模仿。因此,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软件外包决策也受到三个要素的影响——历史决策的相关问题、战略资源珍贵、模仿困难。当然,信息化规划更应考虑学校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情况。

  计国君认为高校信息化可以从战略角度,完全成本、开发及服务能力、信息化与业务关联度,人力资源水平三个方面评价外包选择策略。[3]江兵认为 IT外包的关键因素有业务、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在技术因素上,建设方应很好地了解所需外包技术的特定服务要求,而技术成熟度和技术关联度是确定外包的主要技术性影响因素。[2]

  外包项目的成功是每一个外包项目所关注的。Roy and Aubert认为项目成功需要做好变更管理。[4] Lacity et al 认为决定外包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部门的支持、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5]计国君认为高校信息化外包的成功因素应包括一把手原则、信息部门发挥重要作用、职能部门单一负责制及对外包公司的管理。[3]

  综上所述,后勤信息化应在学校相关环境下,后勤部门基于自身资源和目标,寻求学校其他部门相关资源支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做好项目外包决策和项目管理,以达到期望目标。

  三、后勤信息化规划及其路径分析

  1.后勤信息化规划

  由于后勤信息化涉及的业务多,信息人员素养参差不齐,且受到后勤综合改革的影响,后勤信息化如果没有根据自身的资源、业务的成熟程度,做出最合适的规划和选择合适的建设方式,建设目标就很难达到。因此有效的后勤信息化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目标,根据业务的成熟程度和紧要程度制定建设规划,并将目标、资源作为外包决策的基础,在整个外包决策中形成统一的规划与协同的执行,才能在保证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后勤信息化建设。

  后勤信息化涉及业务多,用户多,在制定信息化规划前,应先考虑后勤信息化涉及的各个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才能提升后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可用性和效率。那么首先需要确定后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是以业务集成还是数据集成为中心,以及是依托学校统一平台(如门户平台)提供联合的业务处理和数据分析,还是单独构建平台。

  在后勤信息化建设原则和路径上,各个学校有不同的理解。陕西师范大学是后勤信息化的先行者,历经10余年建设,形成后勤各个业务全覆盖的后勤管理平台,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完善,该校认为后勤建设是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服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为核心。建设有先后,后来者有后发优势,浙江师范大学提出“后位行先,互联共享,助力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转型”。

  总的来说,后勤信息化规划在制定战略目标后,应根据资金、技术人员、主要用户、业务成熟度、业务重要程度、业务信息化紧急程度,统筹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

  2.路径分析

  如何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各个学校由于环境、资源和历史决策的影响,都有自己的建设规划路径。一般来说,我们总会有路径依赖,因此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历史决策的影响,这可能涉及制定的规划能否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能否在学校贯彻执行。

  制定规划主要有三种路径:①从学校总体规划出发,根据后勤管理的特点和信息化的要求,由学校组织专家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②标杆法,选择标杆学校,对比研究,再有学校在标杆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③完全依托外聘专家或第三方公司制定后勤信息化规划。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