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新生群体的多样化环境感知需求及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为知识获取及交互式协同工作提供响应和决策,重在做好面向服务管理的业务流程的规范梳理。通过分析高校信息化应用需求,明确信息化建设中的智慧应用是一项贯穿管理始终的服务体系,探讨了服务管理的组织构成与框架,结合迎新实践提出 “五通”策略,旨在使业务沟通、数据融通、资源流通、信息互通、服务贯通的管理理念对高校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所启发。

  一、高校信息化应用的需求

  当前,高校信息化应用已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举措,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甚至全方位领域,校园各群体正在逐渐适应无缝互联与开放创新的智能集成环境。探索校园服务管理创新已然成为高校智慧应用的标志。

  1.优化用户群体对校园信息化环境的需求

  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教育环境,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充分融合,学生任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随时获取所需信息并传递。[1]因此,智能化的任何服务与管理的应用都要有必备条件,即承载服务感知的统一基础设施平台、安全稳定的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以及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多元结合技术、心理、管理等易融合因素,形成高校信息化的智能服务特色,见表1。有效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创建多向互动的智慧服务与管理工作平台,增强时效性、参与性与设计性。

\

  2.满足资源类型多元化、信息传递个性化、数据管理规范化的需求

  高校信息化不是一个华丽的光环,要为学校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为教育提供决策作用。建设中除了接入无线网络、出口带宽、信息化领导能力、系统应用规模等硬性指标外,还应强化人性化管理,智能化信息传输和获取、生态化发展的服务效能。在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活动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学生行为意识的各种客观因素。如新生从入校开始,应该拥有属于自己唯一的信息角色,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迎新模式,让个体数据转换成整体格式而得到统一管理和集中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迎新工作,为新入学群体提供更便捷、更友好的迎新环境,使每个学生的电子身份伴随其度过整个大学生活。[2]

  经调研,国外知名高校大多在其学校网站上提供详细的新生指引,配合各种经验帖子、图解,甚至以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透彻地展示学校文化,学生利用自发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获取信息量,不但使新生入学能够井然有序、便捷高效,而且让“技术”在校园活动中发挥沟通情感的桥梁作用,形成常态化交流。因此,信息化对服务需求是信息化服务介入行为方式的主要动因。

  3.适合服务业务拓展和管理模式变更的需求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3]高校要探索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形成面向全校师生的服务管理思路。

  在日常各项业务烦琐、重复的处理解决中,会涉及跨部门数据,数据间存在密切关联和持续互通的需要,信息间也有流通和利用的需要,通过梳理和规范所有参与迎新活动的业务部门流程,并依据需要重新构建系统;通过基础数据交换和共享,构成唯一、准确和完整的数据流,对明确性问题提供最优质的解决方案,对可能性问题进行评估、预测与防范,并总结出相关规律与方法,使招生、迎新、学习、离校、就业等关联信息形成数据对接,用于指导其它问题的综合、准确、实时解决,实现高校服务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和规范化。[4]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