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有很多进展,从技术思想层次上已经做了一轮又一轮的实践。但是,如何能够使信息化教学融合到教学过程是当前的主流需求,其中,“生态化”数字校园建设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有很多进展,从技术思想层次上已经做了一轮又一轮的实践。但是,如何能够使信息化教学融合到教学过程是当前的主流需求,其中,“生态化”数字校园建设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区校协同是数字校园模式的一方面,过去从单体向数字校园建设来看,都是先将资金投入学校,学校再自我发展;伴随着这些信息技术系统、学校业务系统的成熟以及区域绩效的关注,区域的协同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关注。本文从区校协同、“生态化”着手,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回顾,呈现了具体的实例,并对此提出若干问题及思考。
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回顾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有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全国中小学数字校园在2003年就有一些区域开始实践,下面以几个城市为例,具体介绍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态势。
宁波在2003年已经开始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进行实践,并规划在2012年全市要基本实现中小学数字校园;江苏扬州在2006年全市范围内开始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2009年建成了一批市级验收的成果,目前已经进展了好几批,正在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北京1998年提出数字校园,区域建设的工作是在2006年、2007年朝阳区开始进行,2008年开始酝酿这件事情,从2009年到现在正在有一种趋向区域性系统化推动;央馆最近两年从国家的层次也提出了中小学数字校园的相关内容。
那么,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我们收获了哪些呢?(1)对中小学数字校园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2)对中小学数字校园业务及发展有全面的理解,尤其是它自身的特征;(3)对中小学数字校园支撑服务环境发展的理解,比如当前的许多企业、平台建设的融合。
数字校园建设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1)数据的体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关注个体的建设,目前已经关注到了集成整合,但是现在越来越关注数据的流转、互通、互联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数字校园发展;(2)技术架构,目前校域级的和区域级的建设不再是离散的、孤立的系统,它是有一定的基础平台,从技术的思想来看有许多支撑。
中小学的数字校园与大学是不一样的,可以从业务功能、信息化能力体系、技术方案、数据体系、对外交互的开放性等方面去理解,它涉及到学校的管理、评价、教育、教研等许多方面。比如,学校业务模型已经开始迁移到数字化环境中,它从部门视角、用户视角及功能视角都是不相同的;对学生来讲涉及到教学创新、成长、资源、社交网络;对教师来讲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资源中心、家校互动、互动教学平台以及延伸到教学过程的其它系统;还涉及到了家长、校长、行政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业务管理等。
二、从个体、区域的角度来看数字校园建设
如何使个体数字校园、区域数字校园可持续的发展呢?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开放性,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次的开放性,还有架构的开放性、业务系统的开放性、基础数据的开放性。下面从具体的实例着手介绍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学校案例1:
案例1体现了技术系统先进性、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的全面性,代表了一种数字校园建设的视角。这个学校的业务层面、数据层面、基础设施层面都有系统化的体现,尤其是在数据层上非常重视数据体系建构和应用。它的基本平台架构分为不同的层面:技术平台层建构了一个可以支撑系统、基于数据进行交互操作、整合的应用环节,从而方便个体和学校门户的建设;应用层面可以做到应用定制化、可配置;校园门户涉及到了行政办公、日常协同、短信交流、公文流转、信件、校历的及时通信等内容;还包括了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校本资源平台、学习管理平台、协同备课系统、移动终端解决方案等。此学校给人的整体印象是非常全面的,涉及到技术系统的功能性、先进性。
学校案例2:
案例2呈现了数字校园的另一个方面,它不追求技术和系统的整合全面,而是从业务点、业务线入手,它的核心是从教育、教学出发对业务的核心和过程进行吻合,从而带动学校业务的发展。该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将资源生成与汇聚、教师的绩效考核、个人成长档案袋涉及在内,同时在后台提供了丰富的校本资源(个体库、资源库、档案袋等)。它的特点可总结为是:以点串线带面。
以上的案例1和案例2,它们都是基于个体的数字校园建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各有优缺点。那么,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状况如何呢?以北京为例,由个体向区域,它的历程是从一些个体学校到批量学校、再到云模式的数字校园建设发展,目前应用了云平台、云服务,这就体现了区校共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若干问题及思考
基于以上的介绍,笔者对数字校园建设提出一些问题:数字校园建设应用使用率如何提升?数字校园建设如何可持续和生态化发展?经济批量化云模式与示范模式的变迁是如何的呢?
笔者对数字校园建设有以下思考:
(1)数字校园建设应该是多视角的,要包括教育、技术、建设模式、支撑能力等。其中,教育要涉及教学、教研,突破传统的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技术必须要以用户为中心,体现业务流程优化,可以进行环境配置;支撑能力应该包括资金的投入、信息化应用能力、教师技术能力等。
(2)区域与个体:对个体来讲,要试点先行、创新先行。对区域来讲,要关注区域应用集成化建设、区域平台支撑性建设、数据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3)如何处理好建设与应用的关系:数字校园建设应该涉及到系统可用性、用户习惯建立、核心业务应用导向,要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整合。
(4)新技术、新理念:不盲从、开放、区域与个体建设要慢磨木。
(5)深水区的基础支撑谁来做:区县级层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一个紧迫点。在大数据出现的时代,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数据体系、数据建模。
(6)观念:要关注区域协同,使技术环境层集约化建设,应用能力建设要适用于学校能力的生成。
(7)反思:教育、教学、教研、技术、区域一定要协同起来,才能保证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基本需求,区县要能够自觉地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只有将技术、教育、机制的关系有机协同,才能推动区、市、校三级联动地进行数字校园建设。
(8)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模型要分层推进,技术环境可以追求集成性、先进性、高效性地发展。就目前而言,推动校园生态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9)数字校园建设涉及到教育教学环境、技术、理念的整合,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教师有效教学、精准化管理,这一过程不是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