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要多做。在杭州上城区教育工作者看来,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信息化工作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正如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惠强所言:“是信息技术让整个上城区的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增速。”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8/fbd1b1d5b2def44jpg  /> </p><p style=胜利实验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利用Pad中的数学工具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角的度量》。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8/4f584afd02f488ejpg  /><br />  <br />建兰中学的无边界课堂(通过网络发起问卷调查,与香港、北京的学生共同探讨城市交通问题)。<br /><img alt=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学校的教师在录播教室进行教学行为观察。  

  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要多做。在杭州上城区教育工作者看来,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信息化工作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正如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惠强所言:“是信息技术让整个上城区的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增速。”

  优化整合,在管理上求突破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需要顶层设计。朱惠强指出,上城区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教育底蕴丰厚,教育质量相对均衡,因此,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质量提升,是我们多年来的追求。“十一五”期间,我们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通过确保教育信息化设施的配备、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加强教育技术应用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整合五大策略,推进了学生素质优、教师发展强、管理水平高的教育现代化步伐。

  朱惠强表示,区域层面的统筹兼顾、优化整合,是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的关键。为克服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应用中的部门各自为政、资源相互割裂的弊端,上城区成立了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加强信息资源的统筹,着力构建“上城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将“OA办公系统”“人事业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业评价系统”等应用整合在平台上,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存贮及检索,提高了工作与管理的效率。

  此外,面向上城区在职教师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上城教育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探索课程共建共享的区域大课程选课平台、包含学生学业评价与学生人格(社会)属性评价两部分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以及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而开发的上城智慧图书借阅系统,都是上城区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有益实践。朱惠强认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能不能强有力地推行,关键要看你的管理有没有突破,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没有到位。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是单纯的、割裂的,而是始终要为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做支撑和服务的。

  凸显实效,在应用上作文章

  “搞信息化不要刻意追求新潮,而要顺着学校里的人原有的工作学习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帮助他,那这件事情才真正有意义,有生命力,才会让人产生幸福感。”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的张浩强校长在介绍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时,用“新常态”概括了他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他指出,“新”意味着不同以往,“常态”意味着相对稳定。我们今天讲教育技术常态化,并不是要排斥新的技术,而是当新的东西用得多了,在学校里成为了大家共同的习惯,成为了共同的价值观的时候,“新”就变成了“常态”。这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态势。我们使用新技术并使之成为学校集体的习惯,归根结底都是希望为学生服务。张浩强表示,是信息技术让学校的教育教学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课程成为可能。就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而言,我们分析了多数学校的资源“有但不用”,“流通”不起来的原因,认为记录了当事者经历过程的资源教师们更喜欢反复阅读。于是,我们强调了过程管理,注重用数据记录备课过程。如果去我们教学资源库上下载一篇教学设计,里面都有上课教师教案的修改痕迹、反思和评课记录,让其他老师一看这个资源,就知道这个老师怎么备课,为什么这么备课,在哪位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哪些修改。特别是对新教师来说,这让他们能够更快上手,也有更丰富的鲜活的学习榜样。资源经历了从有到常用的过程,就真正“活”了起来。

  此外,针对新技术进课堂专门成立的核心攻关小组,针对每位教师的自主式菜单培训,针对教育技术普及而打破学科、班级、部门界限实施的“项目管理”制度,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常态化。

  在上城区,像杭州胜利实验学校这样对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理解和独到实践的学校还有很多。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利用自身优势成立了杭师附小人格发展研究院,通过两个儿童行为观察室和六个儿童思维研究室,致力于“有滋有味”的课堂教学研究;杭州建兰中学基于资源化校园的“一大二小”课堂,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探索突破常规课堂的空间“1+N”的学习模式变革,实践其“无边界学习”的理念。在朱惠强看来,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呈现出的“百花齐放”,源于区域层面统筹搭建的平台,源于学校基于自身特点的创新实践,更源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理解。

  全面发展,在评价上谋科学

  早在2008年,上城区政府便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教育研究,由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上城区设立全国第一个实验区,开展以《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研究为载体的区域性综合教育研究。6年来,立足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基于学校规划的发展模式、构建服务型的区域管理模式等理念与模式已在上城区深得人心,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管理方面,上城区逐步形成了管、办、助、评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明确了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层面,构建了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性评价机制,建立了过程性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朱惠强指出,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做的过程性评价,更是需要数据的积累。只有基于数据的分析,才能让我们的管理和评价更科学。在胜利实验学校,通过电子白板记录学生的板书和思考过程,利用移动终端积累的数据给学生做行为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校长张浩强不无得意地说:“过去我们往往觉得决策很难,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可现在不同了,数据就在我们身边,数据就是我们决策的依据。这就像我们对家长公布食堂的菜单一样简单、必要。但是,公布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最终是通过数据的积累来为我们后续在学生用餐上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周伟涛)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