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催生了技术在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应用,也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需求,还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概念缘起与内涵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祝智庭教授勾绘了“智慧教育”理解图示,梳理了“智慧教育”、“智慧计算”、“智慧学校”及“智慧人才”之间的关系。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校园”是第四代数字校园的呈现形态,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
  经文献梳理,并结合华东师大信息化建设经验与当前实践,我们构建了“智慧校园”的体系框架(见图1),由内向外依次为三个关键目标、四类服务内容、六项核心技术。
             \
  华东师大的智慧校园实践
  1.规划
  华东师大学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为: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技术服务,基本形成“智慧校园”。根据这一战略性规划,我们勾绘了华东师大“智慧校园”的主体内容(见图2)。
           \
  为便于开展具体建设工作,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广泛调研,将智慧校园的用户按角色分为教师、学生、校友、管理者、公众、学研契约方、政府及合作伙伴八类,并按用户的角色梳理了华东师大“智慧校园”核心事务,如图3、图4所示。
      \ 
       \
  2.当前重点建设内容
  依据华东师大学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信息化办公室展开了一系列工作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华东师大教育云。信息办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虚拟化,向师生提供云存储、云主机、云桌面等多项云服务,并联合教务处、研究生院、图书馆、网络学院与院系积极推动基于云框架的教育资源建设,全力打造华东师大教育云。
  (2)资源保障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对现有各项资源、资产保障相关的、各个零散的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统筹整合,对全校所有单位的房产、水、能源、仪器设备、车辆、公用场所和设施、图书信息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3)快速无缝网络。通过扩大投资和与网络运营商展开战略合作两种方式,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出口带宽,并拓展无线覆盖区域,建设无处不在、高速、稳定、安全、易于管理的网络环境,进而为信息化应用特别是视频类教学与科研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4)主流媒体全覆盖。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元素,将学校的对外宣传及信息服务工作部署到主页、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等多个主流媒体上,并针对安卓及iOS分别开发了iECNU应用。
  (5)数据科学与工程。与技术合作伙伴展开战略合作,成立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将学校在数据管理、云计算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研究实力与技术合作伙伴的海量数据资源及处理经验相结合,开展大数据相关的研究。
  (6)信息一体化发布。当前学校已经累计建设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iECNU等多个信息服务渠道,信息一体化发布指将这些渠道的入口整合为唯一的信息发布入口,降低工作量与复杂度,可以保持对外宣传的一致性。
  (7)跨域资源共享。以技术手段支持跨院校、跨区域的各大学教育云之间的联通,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绩效,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的辐射。2012年及2013年,华东师大与山东省教育厅合作推进山东省教师培训项目,依托项目总计培训学员26万人,不仅实现了跨域资源共享,还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2013年8月,华东师大发起创建C20慕课联盟,与国内知名高中、初中及小学联手,推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慕课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及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8)信息化软课题。鼓励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教师联合信息化办公室开展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预研。软课题将信息化建设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是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探索高校信息化队伍科研活动机制的创新性活动。拟将软课题作为年度常规工作之一,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信息化开发团队建设。信息化办公室设置了研发中心,并计划依托研发中心通过3-5年的梯队建设建立起一支拥有一定信息化开发能力的队伍,藉此提高学校的信息化需求即时响应能力,为教学、科研及管理等信息化事务提供贴身服务的保障。
  (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