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中小学教材上有图片、音乐、电影,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终端进入系统,接受沪上各学科名师的指导。昨天,记者从上海教育博览会的高峰论坛上获悉,智能教育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最大公因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市教委基础教育处的倪闽景处长介绍,老师们传统的课堂中往往按部就班教学,测试结果显示,总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理解,做不出相应的练习题。在昨天的高峰论坛上,倪闽景利用电子教材“翻转”课堂上了一节“最大公因数”的展示课: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一起寻找12和15的最大公因数。教师只讲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然后请学生们对两个数字进行因式分解、再圈出其公因数。操作完毕后,学生们发现,“最大公因数”跃然在屏幕。“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最大公因数,也没有一位学生答错题目,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倪闽景补充。 

  有些学生的学习是靠听讲,有些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强……在操作后台,教师可以看见每位学生探究的过程,并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作业。 

  倪闽景还透露,今年年底前,本市将推出100本电子教材,放在公共的电子书架上,供教师、学生、家长根据需要下载、使用,“教材电子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语文书上有关于老虎的介绍,纸质的教材可能只能印刷一张老虎的照片,而学生只要轻轻点击电子教材上的‘图片’按钮,会跳出数十张老虎的照片,展现世界各地的老虎的图片和特征。” 

  在“智能教育”新时代,师生可以便捷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老师总在我身边”将成为现实。市教委副主任印杰透露,目前,沪上22所高校将通过“跨校认证”实现资源远程共享。十二五期间,上海的目标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今后跨校认证有望在全市所有教育机构内实现全覆盖。 

  上海的基础教育步入“智能教育”时代,教育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应用来丰富教师、学生的学习内容。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研究所所长唐盛昌直言,在物理学科上,国内的高中教材中,经典物理内容占了80%,现代物理只占20%;国外的高中物理教材,经典物理内容只占30%,其余的部分均为现代物理。唐盛昌建议,信息化助推教育转型,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及时转变和补充。 

  卢湾一中心小学是沪上最早试点“电子书包”的学校之一。“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学校决定试点‘电子书包’。”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该校吴蓉瑾介绍,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点,学校发现,教育智能化发展遇到了“瓶颈”,比如师生互动时间有所减少,同学个体学习更有效,但同伴间合作学习受到一定的制约,“目前,学校正汇聚各方智力,解决教育智能化中出现的问题。不过,学校会始终坚持:技术永远服务于教育,不会让学生的学习娱乐化;尊重学生的学习基储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