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相关调查显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均有所减轻;同时,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明显增强,课后服务日渐丰富。...

  “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相关调查显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均有所减轻;同时,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明显增强,课后服务日渐丰富。

  “双减”政策成效有目共睹,但现实中“打擦边球”的隐形变异不时出现。这不仅有违“双减”政策要求,还容易导致“机构跑路”“退费难”等乱象滋生。有需求才有市场,乱象背后是一些家长的教育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如此不免给自己和孩子都带来沉重负担,也让本可以更加美好的成长历程黯然失色。

  实施“双减”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纠正存在已久的教育观念,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当前一项较为直接的工作是进一步强化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堂质量与课后服务水平。同时,继续做好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在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更加均衡的同时,要进一步丰富成长成才的途径,让更多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

  当“减负”成为普遍共识,更多人都在关注省下来的时间如何更好安排,如何更有意义。这不只是学校、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还需要更多主体参与其中。“生活即教育”,多多发掘新渠道、好做法,“双减”政策一定会推动教育生态的持续好转,让教育回归纯粹本义。

  (原载于《北京日报》作者:杜梨摘编:项锋、杨心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