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人说,你们技术人员不就是动动手,能有多大作用?我不这么看。”作为一位特级技师,李辉已工作了31年,如今是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员。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见...

原标题:技能可以成才 技能可以报国

  “有人说,你们技术人员不就是动动手,能有多大作用?我不这么看。”作为一位特级技师,李辉已工作了31年,如今是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员。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见面交流会上,5名技能人才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李辉正是其中之一。他相信,只要工作有作为,就能获得尊重。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了第十六届全国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了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95名全国技术能手,也表扬了一批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他认为,生产实践中,技术工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凸显”。

  “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在企业获得了尊重。一项新技术有没有缺陷?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有没有问题?在现场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要我们技能人员来把控的。把控得好,出的就是优秀产品;把控不好,可能就要出大问题。”原本说话慢条斯理的李辉,在聊到这个话题时,语速也变快了几分。

  对于技术工人是否面临行业歧视这件事,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首席技师马小光也有着同样的感慨。

  马小光1998年从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曾做过钳工、铣工、数控铣工、技术员、班组长等各种工作,是车间20几台不同型号数控加工设备的首任操作者,潜心钻研数控加工技术25年。

  他在特种车辆、工装模具、液压传动、行走系统等各个生产环节,都首创过先进的工艺方法,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累计完成300余项研制任务的攻关,取得工艺创新成果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他还曾经与工作室团队一起,完成了北京奥运会、APEC、国庆70周年特效焰火发射装置研制生产任务。

  从一个“普通的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一路走到今天,马小光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去年,他通过集团公司评审成为首批首席技师,目前薪酬待遇已经比照公司领导标准。

  在他看来,新时代的技术工人拥有更多创新与创造的条件,在国家发展的快速阶段,也拥有更多可以发挥作用的机会。

  就像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船舶电焊工高级技师魏凤云说的那样,现在,一些高技能人才也走向了首席技师、技能带头人、技能骨干和高级技能专家岗位。

  “我们公司有两名80后,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我们一线工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干劲也越来越足。”魏凤云说。

  她1996年参加工作,先后承担了一系列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任务。作为一名电焊工,她曾多次面临焊接的电弧光飞溅到身上的情形,脖子上的伤疤,也被她当成了项链。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则认为,如今技能工人成长空间更广阔了,上升空间也更大了。他挨个列举身边工友成才的例子,又讲了自己十几年来的奋斗经历。据郑志明介绍,他所在的公司正在不断改进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高技能领军人才可以拿到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的待遇。

  “我们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在提高,”郑志明专门强调,“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出身,都能够成长成才。”

  郑志明提到一件往事。有一年,他接到一个任务,要解决一款汽车产生噪音的问题。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是减速器壳体的加工误差造成了汽车的噪音。

  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首先要对加工这个壳体的设备进行调试,恢复其精度,“其中高度方向就需要调整0.002毫米的误差,”郑志明回忆,“当时车间里很多工友都认为这太精细了,相当于头发丝的1/40,根本就不可能调出来。我不服输,最后用我的手工技能,把这个误差调整回来了。”

  在郑志明看来,加工工艺的精度,就是应该提高到如此精细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汽车零件的品质,最终保证汽车的整体品质。

  正是在这样精益求精的过程中,郑志明一步步打通了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壁垒。2020年,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成为双师型的人才。2022年又被评为广西首批特级技师。

  “突破了我预期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他说。

  (记者 张渺)

(责编:郝孟佳、孙竞)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