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
制造业工种上新,“人才之渴”待解
阅读提示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一大批新职业蓬勃而起。但新工种的人才增长速度不及行业发展速度,劳动力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从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缓解“人才之渴”。
“公司正处在扩张阶段,设备到位了,良‘匠’却难求。”作为芯片测试设备生产商,浙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对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较大,令培训总监黄楷然颇感无奈的是,虽然开出了万元以上的月薪,这个新工种仍面临“用工难”的尴尬。“以芯片测试应用和成品测试两个岗位为例,目前在岗40人,缺口有150人。”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一大批新职业蓬勃而起,并陆续获得“身份证”。农民工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也纷纷成为新工种从业人员。但目前受限于多重因素,新工种的人才增长速度显然不及行业发展速度,劳动力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重金难求“新工匠”
用软件勾勒电路图、在微米级元件上精雕细琢、对成品优良率锱铢必较……一枚芯片的层层蜕变,蕴含着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去年3月,这一工种被人社部确立为“新职业”。黄楷然回忆称,从2017年开始,芯片行业热度骤增,集成电路领域“用工难”开始凸显。“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测试,上下游企业都在招兵买马。”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为76.65万人,人才缺口约为22万人。“薪酬也随之一路走高。以华东地区为例,新手工程师的工资在1万~1.5万元,熟练工可达到5万元以上。”黄楷然透露。
为了寻觅合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在今年的“抢人大战”中,陕西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将见习期工资上调了40%,还提供了员工宿舍等福利。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鲁亚利告诉记者:“目前很难招到熟练工,新人进来,至少培养两三年才能挑大梁。”
如今,工业机器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食品化工等制造业领域。数据显示,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
“传统单机生产模式下,一台机床就需要一位操作工,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后,通过操控工业机器人,一个人可以管理十几台机床。”鲁亚利表示,技术变革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对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只要会装配工件就能上岗,现在不仅要掌握信息化、工业控制知识,还要会使用自动化编程软件和仿真软件。“用工量变少了,但招人更难了。”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分析称,在今年公布的新版职业分类大典中,涌现了一批制造业新职业,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然而在激光设备安装调试、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等诸多职业领域,人才紧缺问题制约了行业发展。
人才培养“慢半拍”
王霆认为,新工种的用工难题,一定程度上源于产学‘两张皮’,院校人才培养远离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黄楷然举例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但直到2020年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才成为一级学科。一些本科和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并非微电子科班出身。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寇煦丰表示,最新的集成电路制程已经到了3纳米至5纳米,而部分教材里的晶体管仍为微米级(1微米=1000纳米),滞后现象较严重。
“由于设备昂贵,院校难以提供1:1还原的实训环境,教学更偏向于理论,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使其对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黄楷然说。
职业之“新”带来的另一重问题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王霆说,不少职业虽然有了“身份证”,但在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等方面,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研究,业内也未达成共识,更谈不上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
福州高意集团党委书记王劲生告诉记者,在光学产业,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等新工种尚未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如果有了技能标准,我们便可以据此构建薪酬体系、晋升路径,能够极大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有利于企业留住新工匠。”
记者发现,在人才供给本就不足的情况下,不少新工匠正在离开制造业。
“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噪音中工作,手上沾满飞屑和机油,机加工车间地面上,浮着一层铁沫,走一步就吸一口。”鲁亚利坦言,车间工作环境较差,同等收入下,一些工人宁可去送外卖:“由于对学习能力要求高,年轻人更能胜任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岗位,有时候刚刚培养到能够独立上手,人家却辞职了。”
多举措破解“用工荒”
“人才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让新工匠不再迷茫。”王霆认为,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宣传、科普,推动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为学生选择专业、职业时提供导向。另一方面,新职业技能标准的发布需要提速,为企业和院校指明人才培养方向。
王霆还表示,从短期看,企业可以通过“周日工程师”等柔性方式引进新工匠,充分共享人力资源,以缓解现阶段的“用工荒”。从长远计,要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岗位操作说明书。
为了让集成电路人才更有方向和归属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从“助理工程师”到“专家”的5级晋升机制,黄楷然告诉记者,公司对应届生有3~5年的中长期培养规划,形成了技术和管理双向发展通道。
这两年,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据鲁亚利介绍,企业已经与20多所职业院校达成深度合作。其中,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订单班”,在宝鸡技师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的人才培养前置,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学生毕业后有望直接顶岗。
黄楷然建议,克服“产学脱节”,职业院校要兼顾“走出去”和“引进来”。既要派教师深入企业探访人才需求,合作开展科研课题;也要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前沿项目经验。
最近,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正着手改善车间作业环境。鲁亚利如数家珍:“完善厂房内设施设备,更新装配加工工具,添置电子测量设备……国家越来越重视的同时,我们企业也要改善软硬件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吸引更多新工匠入行。”(记者陈曦)
原标题:制造业工种上新,“人才之渴”待解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