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率先建设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是必然路径。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兼具就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属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人民满意教育的“推进器”,对于橄榄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何以赋能橄榄型社会建设,值得深思。 橄榄型社会建设需要技能赋能 浙江要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率先建设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是必然路径。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兼具就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属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人民满意教育的“推进器”,对于橄榄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何以赋能橄榄型社会建设,值得深思。
橄榄型社会建设需要技能赋能
浙江要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关键在于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即实现“扩中”“提低”。
从目前浙江橄榄型社会建设的设计思路来看,主要是关注九类群体、实施八大路径。所谓九类群体,是指技术工人、科研人员、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高校毕业生、高素质农民、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低收入农户、困难群体。这些群体中,既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扩中”重点群体,也有收入水平低、发展能力弱的“提低”重点群体。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能力增强和收入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技能提升,特别是从业人员关键技能的提升。所谓八大实施路径,是指促就业、激活力、拓渠道、优分配、强能力、重帮扶、减负担和扬新风。以上八大路径中,强能力是核心,而强能力的关键在于技能赋能,在于构建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开放共享体系。
根据人口“七普”和相关统计数据,浙江省近十年人口增加了1014万,总人口超过6400万,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不足1100万,占比不足总人口的两成;省外流入人口的教育水平仍以初中及以下为主,约占流入人口的七成左右。在这样的人口结构背景下,浙江橄榄型社会建设,必须通过广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推动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培训转型,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率先形成重视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是建设橄榄型社会的应然之选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随着浙江深入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紧迫。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亟须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
一是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现代职教体系。一方面,推进浙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十四五”期间率先建成5-10所本科职业院校。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另一方面,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通过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方式,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出台“奖励+激励”的政策、加大省级统筹力度等途径增强经费保障。通过指导高职院校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设立理(董)事会、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等方式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前移浙江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关口等方式推动职业院校真正形成诊改内生动力机制。借助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培训指导、鼓励先行先试等措施,形成诊改内生动力机制。通过持续完善专业技术评聘方法,优化浙江“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理顺体制机制增加企业教师来源。通过研究提层次,主要是进一步加强浙江科研机构标准建设、聚焦热点展开研究等。
三是形成人人可及的全员服务体系。一方面,职业院校全体师生员工都要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服务者,履行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之责。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锚定育训结合,关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强化终身教育和全民培训,推进贯穿职业生涯的各类技能培训和一切旨在提升职业素养的继续教育。如重点关注浙江省山区26县,重点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培训,鼓励好学的青少年、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促使年轻人都能掌握一技之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推进橄榄形社会建设的必然之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5G等新一代技术引领科技革命,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职业教育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为办学方向,新发展格局下,推动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既是必然之势,更是必然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应着眼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专业紧贴产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应需而变”,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实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一方面,要聚焦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重点设置与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计算、生物医药等浙江标志性产业相关的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另一方面,要围绕推动浙江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浙江传统产业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二是课程紧贴岗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经世致用”,推动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一致,促进社会元素与教育元素相对接。其一,在课程开发机制上,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技术需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其二,在课程开发主体上,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将有代表性的技术、工艺和规范以及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实践内容,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评价指标。其三,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要化虚为实,不断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受益面。
三是教师紧贴行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要满足学生技术技能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教师是对能力的动态观测和衡量,要求不断地和学术界取得联系,同时和企业界密切联系。一方面,积极构建教师多元培养格局。大力支持教师到技术师范或高水平院校等平台培训进修。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另一方面,构建具有浙江特色“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浙江区域范围内,优化岗位设置结构、优化教师岗位分类,明确教师发展定位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着力推进校企互通、双向互聘。
(作者金波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原标题:职业教育何以赋能橄榄型社会建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