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笔者收到Z同学的来信。他说:我已经找到顶岗实习单位,而且这家单位不错,待遇可观。昨天公司已经明确要求我去复工上班。现在遇到的疑惑是,学校明令禁止,暂停一切实习。那么问题来了:我听学校话,不去报到上班,则面临着错失这份好工作;我听企业话去报到上班,违反了学校规定,又要被处分。那么,我该如何抉择?

另一位F同学来信:我想问一下,我是顶岗实习的学生,1月已经在外租好了房,但现在学校暂停了顶岗实习,导致既不能去工作还要贴本交价格不菲的房租,压力巨大。我该怎么办?

疫情之下,这两位同学的纠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实,让学校和老师也备感纠结。

1月底,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文件,从切实保证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角度,特别明令,防疫期间,暂停任何形式的学生实习和学生兼职工作。在战“疫”关头,防控就是命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没有例外可言。这是个底线,必须无条件地守住守牢。

但是,问题来了。笔者所在的省区已经将疫情防控级别从一级响应调整到二级响应,很多企业随之复工、复产。有关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纷纷为复工复产企业“摇旗呐喊”,希望助力企业渡过抗疫期间“员工无法按时返岗”造成的人力资源急缺“大难关”。

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业的“需求侧”已经发出了强烈的“求助信号”,企业甚至直接打电话给学校的准毕业生,郑重承诺确保做好防护、铁定涨工资、大幅提高福利。但是在一些教育部门、学校、学生这个“供给侧”,因为系统内的“禁令”并没有解除,“禁止实习”的“金箍”还是牢牢地套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头上,学校不敢有半点松懈,老师不敢有半字松口。因为从现实的情况看,复工复产企业里,由于情况复杂难辨,所以一旦学生因此被感染,学校、老师谁都负不起这个责任。

总体上说,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在毕业的那个学期开展半年的顶岗实习。实际上,这种半年顶岗实习与未来就业具有高度的铺垫性、协同性和关联性。根据统计,约八成的顶岗实习单位就是高职生毕业后的第一个就业岗位。一般来说,学生在春节前那个学期末,就落实好了自己的顶岗实习、就业单位。

相对而言,珠三角的企业从规模效益上,都算比较优质。只待春节一过,这些企业开工,学生就会带着准职业人的梦想,走向职场,奔赴岗位,开展实习就业一体化的顶岗工作。在这个语境下,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往往就代表着未来就业情况。

“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是党中央对于防控工作的总体要求。笔者建议,每个学校、每家企业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有关部门的政策还是应急学生之所急、企业之所急,在强调安全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放、管、服”相协调,充分发挥、引导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一校一策、一专业一策、一企业一策,甚至一生一策。有关教育部门的职责是做好顶层设计和指引、监督,比如建立防疫期可实习的具体标准、实施顶岗实习条件评估和申报审批制度,从而实事求是地把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纠结”一一解开。学校应该与企业同心同德,采取切实措施,把学生防疫和顶岗实习以及企业复工复产安排好。

(作者系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刘文明 

(责编:何淼、曹昆)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