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我们最容易产生“共情感”的话题。从踏入幼儿园,到走出大学或者高职校门,再到开启终身学习“副本”,每一步,我们的人生都牢牢嵌套在教育体系中。

教育,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

教育,是我们最容易产生“共情感”的话题。从进入“新手村”踏入幼儿园,到走出大学或者高职校门,再到开启终身学习“副本”,每一步,我们的人生都牢牢嵌套在教育体系中。

201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重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我们不再只盯着最后的升学考试;就算上不了高中,也没什么大不了,职业教育作为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升入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也有所变化,本科教育质量攻坚战已经打响,要让学生“忙起来”……

要改革,也要落实。愿生机勃勃的教育,为更多奔跑的追梦人插上翅膀。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出炉

不挤高考独木桥也能出彩

掌握一技之长,纵使不挤高考这条独木桥,你同样能站得直、行得稳。

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方位设想——经过5—10年的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

《方案》指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方案》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课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是,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它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翟天临事件”引热议

严管学术环境应是“本分”

很多2019年的大学毕业生都觉得,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变严了。他们在讨论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名字——翟天临。

今年春节期间,演员翟天临被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存在学术不端问题,随后被北京电影学院撤销学位。教育部也在公开回应此事时指出,决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

2月底,教育部印发通知,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指出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点要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

要严把毕业出口关,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有些毕业生们抱怨“都赖翟天临”,其实也是找错了埋怨对象。实际上,独立完成论文,遵守学术规范,应是研究者的“本分”。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要提高育人质量,学校不能仅仅在毕业论文这一关设立高门槛,还应建立高质量课程体系,将“育人”贯穿学生求学过程始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建设优良学风,还需久久为功。

人工智能专业来了

35所高校获建设资格

3月底,教育部公布了新增本科专业目录,呼声极高的人工智能专业位列其中,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

人工智能专业并非“高大上”院校的专属。首批高校中,既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全国性老牌名校,也有江苏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专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校,还有长春师范大学这样的师范类高校。

在教育部此前下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就提出,要“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对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的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专家建议,人工智能不能孤立发展,它应该一个“专业类”,可创新人工智能与智能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和其他专业的有机复合与交叉。当然人工智能专业的路还很长,既有眼前的待解难题,也有未来的发展空间。

高校吃下定心丸

科研管理自主权有了政策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在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但如果好政策落实不到一线,科研人员就无法真正“脱绑解困”。

4月9日,教育部党组对部属各高校党委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提升高校落实科研自主权的操作性。

这份文件,进一步明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权力,划出政策红线底线,解除高校后顾之忧,让高校吃下定心丸。

《通知》的整体思路,是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权不滥权、坚持放权不越线,同时简洁管用,不求面面俱到成体系。

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部门也要对高校落实科研自主权给予支持和保障,要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

“《通知》从充分保护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抓早抓小,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层层设置‘防火墙’。”相关负责人说。

破“五唯”清华有新规

博士能否毕业不全看论文

名校的每一项制度改革,都具有某种风向标的作用。

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了新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原《规定》要求博士生须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虽然“读博要论文”这一观念由来已久,但它其实并不符合新时期国家在教育和科技评价上克服“五唯”倾向的要求。修订后的《规定》将这一表述改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

实际上,这一改变的背后,是清华大学此前发布的一份统领性文件——《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术标准和完善的学术评价制度。一流的学术标准体现了大学对学术质量的追求,学术评价制度反映了大学的自身定位和追求。

副课刷了回存在感

首个义务教育意见力挺“五育”

义务教育学段跨度长达9年,是在读规模最大、学龄最长的教育阶段,是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命运息息相关的教育阶段。

为了给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意见》)。

《义务教育意见》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也就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

那些曾“莫名其妙”被主课占用的副课,也理直气壮地刷了回存在感。在体育上,《义务教育意见》提出了硬性要求,体育科目将被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在美育上,要增强艺术熏陶,学校需帮助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课时不能少于一半。

《义务教育意见》对党政有关负责人也提出了要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此次改革旨在大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孩子在其健康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保驾护航。

北大退档风波平息

被补录不应成他们的“标签”

今年录取季,两名河南考生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

8月11日,北京大学就此前社会关注的退档河南国家专项计划考生一事做出声明,指出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两位考生。

因为此事,北京大学一度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2019年北京大学计划在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理工类招生8人,其中第7名和第8名的考生比第6名低了100多分。北京大学对这两位学生进行了退档,录取了第二志愿报考的高分考生。

这一退档流程图,被他人拍照并上网传播,迅速发酵成为网络热点,也掀起了公众关于高校录取自主权的讨论——高校究竟有没有权利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学生?

8月15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信息称,两名退档学生的补录工作已经完成。至此,风波已近平息。

两人已经在未名湖畔开始了大学生涯,他们身上,也不必再有“退档被补录”的标签。

愿这段波折成为他们人生的插曲,愿他们抓住并珍惜这失而复得的机会,将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和其他人一样精彩。

让大学生忙起来

22项举措推动本科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教育部也是蛮拼的。

10月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本科教育意见》)。这份文件推出了22项举措深化本科教学课程改革,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系统部署。

《本科教育意见》强调,要提高培养人才各环节教学质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坚决取消毕业前“清考”,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当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去年,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强调,要打一场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

一年多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建设正在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本科课程等文件陆续发布……在宏观方面,“以本为本”成为上上下下最大共识;在中观方面,本科教学在书记校长重点工作中位置靠前了;在微观方面,学生忙起来了,本科毕业开始“难”起来了。

首批备案名单公布

教育APP迎来包容审慎监管

12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以下简称教育APP)备案名单。此次有1321家企业提交了2279个教育APP核验申请,通过了152个教育APP。

为引导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了我国首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政策文件。

教育APP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各省分头实施、企业属地备案”的原则开展。教育部制定教育APP备案管理办法,明确备案主体、备案时间、备案内容和备案流程;以省为单位推动备案,“一省备案,全国有效”;而教育APP提供者为学校的,则要按照隶属关系到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根据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神,对教育APP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设置准入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严守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

他强调,教育APP采集个人信息应遵循最小化原则,大范围采集个人信息应经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同意,第三方APP采集个人信息应与学校签订数据安全协议。不得向用户重复采取个人信息,严格限制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新课本“上岗”

统编教材让学生都有中国心

临近年底,北京、上海等6省(市)的高中生们,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的新课本了,不知道感觉如何?

根据中央要求,2017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教材的统编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材编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2022年之前,统编版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投入使用。

为什么要统编教材?因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

三科统编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相比,变化都不小。就拿语文教材来说,创新了教材体例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注意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田慧生说,三科统编教材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有满满的中国情,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记者 张盖伦

(责编:何淼、熊旭)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