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是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是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在职业教育视域下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宣传造“势”、课程导“势”、师资保“势”、机制护“势”,汇聚成创业教育施行路径的集合,其中的“势”由形势、态势、走势、趋势交织而成。

  一是宣传造“势”。职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要始终立足学生自身,以创业意识的唤醒和强化,创业知识、技能的自主学习和提升,健康创业心理形态的构建和维护作为造“势”的主要内容,所造之“势”要回归于创业学生。首先,要宣传创业教育之于学生就业的重要性、价值和优势,除丰富了就业形式外,创业教育更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创业、守业等整体理念体系的科学建立、灵活更新、适时优化,将人生价值与“职业”的人生布局密切结合起来,树立用创业标尺丈量职业长度、效度的观念。其次,要宣传创业教育的丰富内涵及其外化表现,特别要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认知、理解偏差加以纠改,增强创业教育的大众理解度、认可度、普及度,从而切实提升创业教育的践行度。创业教育的宣传,最后的落脚点要归集于创业大学生积极、自信、不畏艰险、乐观、自强等心理的构建。

  二是课程导“势”。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层次的构设需高度契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而学生的需求要服从社会特别是职业市场的需求,两者的“交集区”才是创业教育课程须导之“势”。不管是学生需求还是职业市场需求,均涉猎范围广、变化多而快,这就要求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在兼顾学科多元化、内容多极化的同时,将课程的更新机制前移,增设需求变化的监测反应环节,切实增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市场灵活性和适合度。利用职业教育专业的市场适调性,在理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辩证关系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杠杆,推动创业教育向专业教育靠拢,寻求育人共性,识别教法通性。在此基础上,以融合思维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交叉融合,打造两者高质量“化学反应”的样板工程,以此推动专业教育主动向创业教育求变,谋求专业教育在创业层面上的人才培养思路、方向、模式的突破。

  三是师资保“势”。专业而富于实践经验的师资是创业教育体系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而贯穿创业教育师资选拔、培训、聘任、提升、协同发展等环节的制度制定和完善是师资保“势”的前提。创业教育“理实兼重、以实为先”的特点决定了创业教育师资不能只流于学历和专业,而应更注重考虑创业相关背景,包括知识、经验、能力。除了创业相关背景,还应兼顾考虑教学相关经历。创业教育师资选拔的高标准、严要求急需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师范专业的配套完善,但短期内专业师资人才的完全供给难以实现,因此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成为应然之选。相应地,保“专”强“兼”成为创业教育强师的基本思路,其中强“兼”是重中之重。要从制度层面加大从校外的行业企业吸收创业“理实”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去的力度,同时激励专职教师持续到企业去更新创业理念,补充创业前沿知识,增添创业新技能。从根本上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硬补充”到“软提升”的转变,实现从“求援”到“自助”的转变。

  四是机制护“势”。创业教育所包括的主体较多,有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等单位主体,创业教育的性质和属性决定了主体间的互动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各个主体的利益和诉求存在差异性、冲突性。这就需要基于学生本位统筹建立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从政策制度层面理顺各主体关系,明晰各主体责任和权利,为创业教育扫清内部矛盾、障碍,从大局上服务于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特别是为创业教育的外扩辐射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同时将创业教育的外延产物,如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成果等,纳入创业教育相关支持机制的关注范围,明确监督责任,从根本上规避利益监管盲点、盲区的产生。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