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已然形成,197家首批建设单位已浮出水面。笔者认为,下一步重在建设方案,实在行动逻辑,贵在职教特色,难在革故鼎新,亮在引领示范。简言之,“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追求,深化改革是主要担当,协同推进是必要生态。

  “双高计划”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已然形成,197家首批建设单位已浮出水面。笔者认为,下一步重在建设方案,实在行动逻辑,贵在职教特色,难在革故鼎新,亮在引领示范。简言之,“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追求,深化改革是主要担当,协同推进是必要生态。

  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双高计划”的主旋律。质量“高”在哪里?一是高标准定位。“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要先强自身,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密切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精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撑重点、支柱、紧缺、特色产业发展,为经济增值,为学生赋能,彰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发挥领头雁作用,创造能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引领职业教育接续改革创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真正做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二是高水平设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公布后,建设方案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进一步准确理解“双高计划”的立意和内涵,明晰规划与实施的目标、内容、路径、策略,按照“两步走”部署梯次递进,体现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抓手、新模式、新突破。完善后的建设方案,改革发展任务应更具体更落地、更有逻辑更有力度。三是高效率实施。“双高计划”是荣誉,改革任务是重担。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和双师队伍?如何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篇篇大文章,盘盘活棋路。其中涉及的教育价值和产业逻辑、学校诉求和企业需要,解构和重构、继承和创新、现实和理想,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高水准、高效率应是题中要义。四是高效能产出。项目是载体,投入需产出,结果看绩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群建设目标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高符合度,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国家和区域的高支撑度,培养方案、教学运行、培养质量与“三全”质量管理的高契合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培训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1+X”证书制度、职业培训与技术技能积累等职业教育类型的高辨识度,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品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责无旁贷。五是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是新时代的呼唤,尤其是今年高职有质量地扩招100万人,对学校来说更是重大考验,要求量变和质变“双变并举”。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要大胆探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双高计划”在全面落实改革发展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项重点,搞清弄懂改革内涵,将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高地是办学关键。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改革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要推进“三教”改革,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开发使用校企“双元”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推动课堂革命;要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服务平台是补齐短板。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是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高职学校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双高计划”把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并列为两大支点,就是要引导高职学校补齐短板。笔者认为,打造创新服务平台,要抓好“三个融入”,即融入产业发展、融入行业企业发展、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搭平台、建机制、定制度,一系列举措相互配套,确保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整体提升,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

  高水平专业群是特色体现。要把专业群建设上升到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的战略高度,把专业群作为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服务灵活有效的重要途径、内部治理重构的重要机遇,通过专业群建设引导学校准确定位,凝聚办学特色,形成具有显着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形象品牌。

  “三教”改革是提质手段。要瞄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将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结合好,激发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三教”改革的积极性。要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倡导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确保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要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广实时互动、 、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动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