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这相当于把职业教育摆在关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地位,彰显了党和政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p><p >  <span style=威海职业学院以校园真实建设项目为载体,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图为建筑工程系“建筑测绘卓越工匠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与学院南区广场项目建设。(资料图片)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这相当于把职业教育摆在关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地位,彰显了党和政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当前,职业院校怎样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怎样破解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张皮”难题,建立健全校企共赢机制,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着问题,记者近日走访部分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与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及职教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难题咋破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部等六部门曾联合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作出规定和要求,在政策法规层面弥补了职业院校推动校企合作的不足。

  然而,政策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当前办学条件下,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依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就是缺乏“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的支持,有时还需要专业中介机构牵线与协调。“没有政校行企多元参与,校企合作就不可能走得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职院校就必须主动作为,创造性地落实政策,全力做好‘对接需求’这篇大文章。”在近日召开的威海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研讨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吴永刚结合办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在吴永刚看来,威海职院是威海市属高校,因此市里提出的重大战略,都是学校研究的重大项目。

  2017年初,威海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威海职院立刻把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坚持用优势、特色专业对接优势、特色产业,研究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学院与山东万斯达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万斯达学院,合作成立装配式建筑教育研究所。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校方获得了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实训条件,企业也及时破解了生产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难题。

  “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我们的优势在于人才、智力和平台,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和实践,双方需要一个完美的结合。”吴永刚说。

  为了与企业建立起长效共赢机制,该校探索实行了“二级学院”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混合所有制”,让校企成为“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合作模式不但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问题,还实现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储备。”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庞裕强评价说。

  看到众多企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享受到“红利”,三角集团派出人力中心常务执行总经理王向东到威海职院挂职,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与学院合作的切入点,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融合,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体系供需和科技创新链条,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走向良性循环。

  而对于行业类高职院校来说,利用行业办学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共赢机制的有效途径。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是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所属的行业院校。2017年12月,学院牵头建立山东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49家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加盟。学院副院长李淑霞介绍,威海是康养之都,近年来健康养生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学院适应这一产业发展趋势,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合作共建老年保健等新专业,促进了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以往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今这一局面已大为改观。“长期合作的基础是共赢,只有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利益,实现企业利益和学校发展的深度捆绑,才能真正改变过去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厢情愿的情况。”吴永刚说。

  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张皮”难题咋解

  “书本上种庄稼,黑板上开机器”,部分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怎样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吴永刚认为,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两张皮”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办学定位、专业布局没有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是迎合家长、学生的愿望;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设置没有围绕企业岗位技能需要,而是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职业教育是职业生成教育,不是职业准备教育,本质是教育,核心是职业。”他说。

  为此,威海职院全力探索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机制,构建任务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场所、实战化教学岗位,集中凸显职业院校的“类型教育”特点。

  过去,威海职院的学生一年级学公共课、二年级才接触专业课。如今,学院把专业核心课程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并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结合合作企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岗位情况,编制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计划。

  为完善实训设施、打造一体化教学场所,威海职院投资5.8亿元,全面启动理实一体化教室改造工程,把实训室变成教室、把车间变成教师办公室,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理论、锻炼技能、感受职场氛围。

  威海市委书记王鲁明向记者介绍,威海职院坚持“理论实训一体,实习就业联动”,做到了教学和实践结合,探索出“订单式、定制化、精准化、靶向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以企业为主体办学的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学院院长由公司董事长担任,师资队伍与企业技术技能、管理人才队伍相融,学院一半以上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企业生产线就是学生实习实训场地。2017年迁校威海后,学院积极对接威海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一年时间承接了威海企业技术升级项目12项,仅为豪威电子研发改造生产线一项就将产量提高三倍,产品合格率提高2.1%,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咋培养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直接的方式。目前,一批高职院校正锐意改革、抢抓机遇,以敏锐目光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并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努力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威海职院很快成立“美丽乡村研究院”,为威海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策划和设计支持。

  在威海的荣成市,有一个拥有6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留村。留村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此观光,这里的村民经营海草民宿屋和果蔬采摘园、创作根雕,享受着城市人向往的现代田园生活。“我们村的变化多亏了威海职院的潘老师和她的团队!”留村党支部书记程军福说。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教师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学生的见识比知识更需要。”威海职院办公室主任车信超说,“我们始终信奉‘没有一流的教师、办不成一流的教育’。”

  秉承这一理念,威海职院实施“卓越导师培养计划”,培养“教练型名师”,为会动手、有技能,懂市场、有项目,有爱心、善带徒的教师搭建工作平台,并按照学生自愿报名、不限专业、导师遴选的方式组建卓越工匠班。经过实战历练出的工匠班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威海本地企业纷纷来校与卓越工匠班商谈合作项目。

  在激发教师潜能、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位于荣成市的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探索了创业导师制,聘请企业家、技能大师等组成创业导师团,筛选40多个双创项目,支持学生创业。通过“ 新媒体运营”向国内外全面推介威海特色产品,是学生创业的主要形式,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700多万元。而这些敢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成为了“香饽饽”。

  (张华欣、姚宏建、赵洪娟、谢鹏程、宋阳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