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消息一出,一下子引发了社会热议。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消息一出,一下子引发了社会热议。
高职院校为何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扩招?这样的变化对职业教育意味着什么?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职教专家、校长。
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或发生变化
2008~2011年,中国的中职在校生人数曾出现快速增长。然而,数年后,尽管高职在校生人数仍保持增长趋势,作为其生源后备军的中职在校生人数、招生数量却均在下降。一组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1.03万所,比上年减少331所;招生559.41万人,比上年下降3.95%;在校生155.84万人,比上年下降2.55%。
中职在校生人数的缩减为高职的扩充提出了难题。新的生源从何而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药方”是,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
仔细研读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高职扩招100万”的表述并不是放在教育部分,而是出现在“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这部分。“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职业教育正被纳入更广阔的政策视野,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江平说道,“此次扩招的目的更在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人才支持,也为数以亿计的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提供通过素质提升而顺利就业的机会,是将招生和稳就业目标打通考量。”
“无论是两会报告中提到的高职扩招还是刚刚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两者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培训化,这意味着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程江平说道,“原有的职教体系纵向上强调中高职衔接,横向上强调普职融通。未来,职业院校不再单纯为青年学生提供学历教育,还将为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服务,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的职教体系将逐渐形成。”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晓对此深表认同:“高职扩招百万不但赋予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的使命,而且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和发展空间。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在更加开放公平的维度上为更多潜在的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教育机会和高质量服务。”
量的扩张下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人社部2018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是,虽然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浙江大学教授、国家督学方展画坦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普教化”现象,课程内容陈旧,评价方式单一,职教特色淡化,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规模与质量是一体的,后者得不到保证,规模最终也会消失。
扩招百万的大变革下,职业院校将面临招生、就业、师资配备、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如何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保证发展质量?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把改革探索的目光转向了企业和社会力量,提出“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要学会向外借力。”程江平说道,“扩招百万,高职院校将面临巨大的人才培养供给压力,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自己身上,而要有一种创新思维,学会向企业借力,向中职学校借力。如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中职名校、名专业,在中职学校设立分院,借助其师资、设备、场地等探索五年制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就业导向紧跟社会、行业发展的趋势,研究新岗位、新技术,只有在育人模式、评价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才能保证有品质地扩大规模。”方展画说。
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看来,职业院校在扩招中应坚持宽进严出。既要坚持德技并修,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又要结合区域产业的新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引导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刘晓同时认为,职业教育要彰显“立交桥”发展理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学生开辟接受更高层级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出色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出众的社会服务能力,以保持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同步升级。
让职业教育承载更多梦想
天平的一边是职校生源的紧张,另一边是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
曾任平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的贺陆军分析,学历不具备优势是学生在选择学校时淘汰职业类院校的首要因素,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社会心理、社会实践中所遭受的种种区别对待是职业院校面临从生源到质量种种困境的根本因素。
“中国教育重视培养学术性人才,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歧视心理。上不了普高、考不进大学才沦为读职业院校,像魔咒般困扰着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也羁绊着职业院校的行进。要扭转这一切,关键是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看到希望。”贺陆军说。
政策正在尝试扭转这一局面,为即将到来的百万生源铺平道路。
就在1个月前,国务院公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份超过8700字的纲领性文件,全方位阐述了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设想。《方案》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郑亚莉认为,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升学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基础作用。高职扩招100万人,势必大幅提高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真正打通职教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高职扩招100万人,如何吸引社会群体前来求学?贺陆军建议,制定国家助学政策,为求学人员提供相应的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由企业委培,动员企业参与招生、教学工作;采取“企业推荐+入学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招生政策,保留求学人员原工作单位的员工身份;高职院校采取“在校集中学习+回原单位实习”的模式探索更灵活的教学机制。
此时,处于天平另一端的职业院校已经在焦急地等待落地后的政策能够为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