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在课时安排上,要求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则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框架下,中小学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职业启蒙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初步职业认知和职业体认的教育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持续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年)中提出:“初步了解职业生活和技术应该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于职业的入门教育应成为进行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中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应该成为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最初几年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所述的初步了解职业生活和技术,即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当然,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将学生都引导到职业教育,学生个性条件和兴趣偏好差异很大,发展需求和职业理想各不相同,社会职业更是丰富多彩,职业的种类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因此,职业启蒙教育并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是整个职业世界,这就要求职业启蒙教育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包括各行各业、社区家庭。

  从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视角审视,职业启蒙教育对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客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适合并需要选择职业教育,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人要通过教育成为社会人,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健全学生整体素质、认知结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法更为重要。人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职业来实现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是通过职业生活建立和体现出来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来更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缺少职业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品质。职业启蒙教育的核心含义是职业和劳动,而职业和劳动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集中表现,人的许多素质和品质是建立在一定的职业价值观之上的,职业价值观不正,道德品质也将出问题。职业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联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实施途径,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职业的体验和体认,将促进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理解职业分工、尊重不同职业劳动价值的思想品质。

  二是职业认知。职业与生活紧密相关,一定程度上,职业世界即生活世界,如何认识社会、理解父母从事的职业,如何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发现职业兴趣、建立职业理想,都需要学校与社会结合的职业启蒙教育来更好实现,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未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禀赋、兴趣特长、职业理想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取得职业生涯的最佳发展。

  三是科技素养。中小学教学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学生基本接触不到科学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学生有机会走进职业院校和企业车间,通过参观考察和亲身体验,建立起学科知识与科技运用的联系,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科学精神和求知好学的品质。

  四是实践能力。通过中小学与职业院校共建职业体验中心,开发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递进式的典型职业工作工种的技能学习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并自主完成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认真专注的品质,真正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

  五是创新精神。学科知识主要通过记忆掌握,而创新的产生往往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实现,学生通过技能学习项目的实施等职业实践活动,会随时发现问题,通过伙伴间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形成探究学习,逐步培养创新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