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体现,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一种状态。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体现,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一种状态。尽管对其的定义随着认识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但作为一种发展状态和发展结果,职业教育现代化总是指向先进、发达与美好,这点毋庸置疑。
论及职业教育现代化,既要关注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要关注教育的独特性。这就内在地决定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不应尽是显见可测的指标集成,也不应是冷冰冰的数字罗列,而应该要体现教育独有的温度、厚度与高度,三者共同构成三维立体的教育生态。在笔者看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要能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学生及家长要能够主动去选择,要让学生及家庭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温度。而根据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安排,高职院校录取处于最后,数以百万计的考生每年“被”上了高职院校,搭上高考录取的末班车。不仅高职如此,中职也大致如此,这样很难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温度。
第二,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在其学习场所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要能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快乐地学,即“乐学”。要真正做到“乐学”,首先,要符合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年级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以体现“教育的节律”。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本质实施相应的教学。职业教育是与职业、与实践、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形象思维相对较强,职业教育的这个本质和学生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要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活动教学等切近学生特点、符合职教本质的教学方法。再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实施相适宜的教育教学。如机械制造专业中的“钳工”操作,就需要在钳工台上反复操练才能制作出精致的器件;而园艺专业则需要到田间地头、花圃树林里播种培土、修剪嫁接,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
第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其学习的结果要能够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愿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育的厚度和高度不可或缺。现在职业教育初次就业率很高,实现了“无业者有业”的目标,但显然与“有业者乐业”还有差距。
如此看来,我们离职业教育现代化还有不小的距离。面对这样的境况,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要尊重规律、摒弃浮躁、努力实现三个回归。
职业教育要回归真实。职业教育从纵向看、与过去比,规模大了,职业学校多了、学生也多了。但规模不能说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规模越大反而越成为坏事。就好比工厂生产产品,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则生产规模越大,消耗的资源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前提是回归真实。让真实的数据为大家所知、让真实的状况为大家所见、让真实的心声为大家所闻。只有这样,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才有实现的可靠基础。
职业教育要回归常识。在以传授知识、承袭文化、培养人才为旨归的教育界,却常常看到违反常识的事情发生。如教育管理上常常一刀切、大一统,结果落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在教育界却走了样,本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主的活动,在不少职业学校却变成了直接引导学生去创业;明知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但职教投入就是不按常识办,结果导致设施设备、师资人员跟不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难见其效。
职业教育要回归自然。这里的“自然”,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实践方式和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是相对人为的和不自然的状态而言的。今天人为强加给教育的东西太多、太杂、太繁。以技能大赛为例,本是一项初衷很好的制度设计,结果演变成层层选拔保重点,举校体制拿金牌。一种实践方式,作为一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其教学过程必须要有职业相关者的参与,其培养结果必须接受职业实践的检验。更为关键的是,要考虑到职业发展的趋势。一种境界,体现为管理者有自然而然、无为而自成的心态,办学者有不勉强、不呆板的形态,学习者有自由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作者李德方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