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央有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要求,2016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同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并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进行了评估。本次评估的范围是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评估数据信息采取网上收集方式,采集了当年全国近6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交的评估数据,以及近6000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28万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抽样调查问卷。根据学校报送的数据信息、各省自评报告和国家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形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主要情况如下:
一、基本成就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居世界首位,为千万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近165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国家建立了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学生资助制度,让广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掌握就业发展技能。
2.中等职业学校覆盖88.8%的县级行政区,在改善民生中发挥支撑作用。遍布县乡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尤其是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解决乡村卫生、农村教育等事关民生的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3.专业设置形成特色,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东部地区加工制造和财经商贸类、中部地区农林牧渔类、西部地区新能源类等专业的在校生规模优势明显,为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广东省财经商贸类在校生数占其在校生总数的20.8%,河北省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占比为10.3%,宁夏新能源类专业在校生占比达到2.6%,都远高于全国同类专业的平均水平。
4.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成为特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3000元的学校比例达到67%,比两年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改善专业教学条件的重要措施,目前已有94%的学校建有校内实践基地,半数学校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到0.4以上,成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一大特色。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六成以上学校开展了企业订单培养,四成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九成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5.3%,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资产总值较2014年增长76.6%。
6.注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学校注重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大了企业兼职教师聘请力度并给予资金支持,66.5%的学校聘用企业兼职教师,56.7%的学校支付兼职教师课酬,课酬总金额逐年提高,年增长率达到13.2%。
7.教学标准适应产业需求,职业资格证书推动教学改革。专业教学对接国家与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全国有近一半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在80%以上。部分省市积极开发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如上海开发了 52个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并有24个已投入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使学生有机会获取具有国际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地区分类评价
1.根据评估结果,全国31个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具有较强综合办学实力的地区;第二类为具备基本办学能力的地区;第三类为办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
全国31个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存在差异,显现“东强西弱”特征。东部11个省份,6个在第一类,4个在第二类,1个在第三类;中部8个省份,有5个在第二类,3个在第三类;西部12个省份,有1个在第一类,6个在第二类,5个在第三类。
2.基本条件存在明显差异。一是财政经费投入差异巨大,第一类地区优势较为明显,第二、三类地区相对偏弱;二是仪器设备和教学行政等用房面积也存在差异,第三类地区中部分省份这两项指标达标率相对较低,需要加大改善力度;三是第一类地区工位数相对充足,第二、三类地区工位数相对不足;四是教师资源不足和过剩的现象同时存在。
3.专业教学关注产业发展要求。一是专业设置注重兼顾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如第一类地区广泛开设了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第二类地区广泛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民生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江苏、重庆、湖北、贵州等地已有四成以上学校搬进了超过15万元的企业设备;三是顶岗实习成为专业对接产业的重要手段,但部分省份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时间过长,对新常态下如何提高课程设置的内涵和质量形成挑战。
4.学生发展面临两难选择。三年巩固率体现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与选择,但部分地区学生流失问题需要关注。直接升学率和直接就业率反映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选择。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直接升学率高的现象,可能对就业导向形成挑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具有的就业能力,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地区学校获证率仍然不高,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普遍不高。
三、主要问题
1.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对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整体达标率依然较低,能够同时满足“在校生数不低于1200人”等6项指标的学校只占16.1%,“在校生数”、“专任教师”、“生师比”3个指标同时达标的学校也仅占41.8%。
2.部分学校师资问题是发展瓶颈。专任教师短缺,数量不足60人的学校占有一定的比例;部分专业点没有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30%的学校占比54%;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34.2%的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数很少。
3.部分地方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省份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但存在标准不落地问题,部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不足1万元,其中还有一些在4000元以下;各地经费投入差距很大;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过低,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大部分除学生津贴以外几乎无财政拨款;部分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面临经费投入困难,也要引起重视。
四、有关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新要求。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杜绝将中等职业学校变相办成“升学班”或“高考补习班”。
2.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系统长远规划学校分布和专业布点,并对不达标的学校进行整改。
3.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加大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着力解决专任教师数量短缺,把师资配置作为学校规模发展重要约束指标。
4.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经费稳定投入和增长机制,加大对地方生均经费落实和教育附加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的督导力度,缩小区域经费投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