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体系建设与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观念陈旧。社会上不少人把“中职”看做是“分数不高”学生的无奈选择。政府层面也同样存在重普高轻职高的现象,每年的人事招聘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现象。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体系建设与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观念陈旧。社会上不少人把“中职”看做是“分数不高”学生的无奈选择。政府层面也同样存在重普高轻职高的现象,每年的人事招聘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现象,把大量的高职毕业学生拒之门外。
体制单一。中职院校大都是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教学体制死板,虽然十年前就施行弹性学制,但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或边创业(就业)边学习交替毕业的情况非常稀少。在职教集团建设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不足。
产教脱节。当前大多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比较单一,与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出路在于亲近产业,但现在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而企业由于在校企合作中收益不大,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府教育部门层面,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
师资难“通”。一是招高技能教师难。按目前人事招聘制度,相当一部分高技能人员或者无教师资格证,或者笔试考不过别人,导致招进来的许多专业教师在技能方面并不拔尖。二是在校教师为提高技能下企业实践仅停留在为达到“晋升职称条件”而“被迫”的见习行为。同时,因时间、经费、继续教育学分等方面政策缺乏,学校、企业、教师都被动应付这项工作,进企业后的效果总体较差。三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员进校参与教学,传授先进的技能和知识,如何将企业技术人员的专项技能传授转化为课堂教学目前基本是个“空白”。
保障滞后。因职业教育的设备投入和日常办学经费高的特点,职高的实训设备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实训场室数量、工位配备不足。有些政策虽已出台,相关部门却没执行细则,使得政策仅停留在纸面、搁置在上面。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收益,但是,在现有的财务制度下,这些收益学校不能够合理支配,甚至连教师的加班费也不能开支,这势必损伤老师及学校深入开展产、学、研的热情。
建议:
转变观念,能力为本。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新的观念。健全就业和用人机制政策,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岗位招考要放低学历门槛,招聘高职毕业生,彻底改变职校毕业生在参加招聘时遭遇到学历歧视的现象,这样对其他用人单位也有正面的引导作用,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改变目前我国高中招生政策,把职高招生和普高招生放在平行志愿上。招生政策和用人机制双管齐下,让优秀生源愿意报考职业学校。
创新机制,合力推进。进一步制定完善符合“十三五”规划精神的《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大力发展”向“加快发展”转变。成立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应包含财政、人社、教育、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定期协商、统筹协调我国现代中职教育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已经在探索实践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组建政、行、企、校一体的办学理事会,发挥各自优势。搭建社会力量参与职教办学的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职教办学,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形成多主体办学、多渠道投资、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体系,增强办学活力。
亲近产业,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有效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利用当地产业龙头企业的优势,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企”、“企中校”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采用“2+1”、“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双元制”、“弹性学制”等教育模式,教学生产化,课堂车间化,早日使中职教育走上一条“五个一体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即生产、育人、研发一体化、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员工“输血和换血”一体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一体化、学校和企业经济利益一体化。
师资互通,来源拓宽。建立职教师资来源多渠道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制定灵活的编制政策和录用条件,在招聘时对专业性强、实训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可试行先面试后笔试等办法;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可采取考核认定后直接引进。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交流制度,既是企业人,又是学校人。鼓励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参加行业协会,允许他们在企业兼职,让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技术指导,让专业教师成长为行业顶尖的专业人才。鼓励中职与中职、中职与高职院校之间建立专业联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资源共享。
完善政策,保障跟进。建立科学合理、持续增长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特色专业、区域经济急需专业的投入力度。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产业龙头企业率先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出台校企合作机制下收益的合理分配政策,在制度上给予明确,收益的一部分可用于学校激发教师积极性的合理开支。鼓励企业积极吸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就业,建立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的补贴机制。同时,对接收学生实习或工作的企业,在社会保险、信用贷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倾斜。将学生顶岗实习纳入工伤保险,投保主体明确为财政承担。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的学分、经费保障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同时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技术人员有更多的行业激励保障。企业出经费组织优秀教师、学生去境内外学习考察先进技术,可以纳入到税前扣除。
(作者叶明系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