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势必在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中职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必然趋势。

  为了解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笔者在吉林省某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利用问卷、访谈的方式,直接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该市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该市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受学校重视程度、教师自身认识以及繁重教育教学任务的制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新任学科教师和转岗教师在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的是为了拿证书,有的是为了应付领导,只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多数学校培训的内容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此外,从目前在职培训的方式来看,传统的专家讲座、主题报告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法,考核以笔试为主,培训方式单调,虽然也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培训,但多数流于表面形式,实效性不强。同时,信息技术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教师的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培训教材的内容仍偏重理论,案例少,实践内容更少。

  对于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调动和发挥学校、教师层面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实际制定校本培训办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以及智力支持和资金投入,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培训的顺利进行。

  开展校本培训的学校可依托学校现有的内设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培训过程中要做好培训记录,包括参培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的考勤考核登记等。培训过程中,有一个现象特别需要管理者加以注意,教师讨论信息技术课程时往往主要围绕技术的问题,而针对课程、教学法方面问题的研究则不多,原因是解决技术问题的紧迫性似乎强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紧迫性,因此在校本培训中要加强管理。同时,针对受训师资的现状,培训内容应该灵活、有针对性,可开设诸如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尽可能增加实践环节,积极创设氛围,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在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目标培养法。根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考核大纲要求,结合社会行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目标,实行模块化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课,辅导教师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知识点,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做具体要求,让受训教师上机探索,以便受训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疑惑和反思等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法。将受训教师分成若干小组,组员共同设计好课题,规定完成的期限,课题完成后撰写总结汇报材料,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让受训教师更加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对于“班级网站建设”这项任务,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归纳资料,设计版面、录入相关信息,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班级像册进行加工处理,等等。

  学用结合法。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可结合培训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并指导受训教师进行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

  因人施教法。培训要针对不同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受训教师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理论和素养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培训,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