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制度,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依据《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有...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制度,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依据《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出台《暂行办法》?

  答: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还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服务地方和行业能力不强、相应的办学资源保障条件不够、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亟需采取有力措施督促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开展教育评估监测”,为在新形势下做好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则为改变传统评估方式,推动评估工作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和便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采取新的方式进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既是当前解决瓶颈问题、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

  从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由国家制定标准以及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职业教育评估,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估制度。这为我们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评估提供了经验借鉴。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先后开展了两轮人才培养评估,即以规范管理为重点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评估,为在新形势下改进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由于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性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以往评估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如管办评分离不够、第三方参与不足、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以及现场考察和定性评价为主带来的局限性等,加快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制度迫在眉睫。

  记者:《暂行办法》制定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暂行办法》的制定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工作:

  一是开展调研。对一些省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情况进行调研,主要了解职业院校督导评估开展情况,为建立完善职业院校督导评估体系提供思路和框架。组织召开了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代表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就新形势下构建职业院校督导评估体系的思路及职业院校督导评估办法和模式听取了意见。

  二是组织基础研究。组织科研机构总结梳理了三十年来我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基本情况;分析了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经验;归纳并提炼国内外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评估的典型经验做法,初步形成开展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基本思路。

  三是研制评估指标、工具和《暂行办法》。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状,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组织研制了能够反映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数据表、调查问卷等内容的配套评估工具,系统设计了评估的实施方式和步骤,经反复推敲和修改完善,形成《暂行办法》草案。

  四是反复修改完善。广泛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和高职院校长对《暂行办法》草案的意见,对评估指标、工具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提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根据会议精神进行修改,并经书面征求成员单位意见再次完善,形成本《暂行办法》。

  记者:《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暂行办法》共五章十七条,分别对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的目的、原则、评估范围、内容和工具、实施方式和结果运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第一章为总则,主要说明开展此项评估的依据、评估要达到的主要目的、评估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评估范围。第二章规定了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内容以及评估将采用的工具。评估组织实施方式与工作要求、评估结果如何运用等内容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作了说明。第五章为附则。

  记者:《暂行办法》规定哪些高等职业院校将接受评估?

  答:《暂行办法》规定,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的范围是,按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记者:《暂行办法》中规定的评估内容有哪些?相应的评估工具是怎样的?

  答:按照“结果导向和可操作性”要求,《暂行办法》中明确了涉及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共20项指标。

  “办学基础能力”方面,主要考察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

  “‘双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考察学校教师结构与“双师型”教师配备。

  “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考察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情况。

  “学生发展”方面,主要考察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和就业情况。

  “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主要考察学校专业设置,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满足政府购买服务情况。

  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基本可以反映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水平。

  评估工具主要由数据表、调查问卷和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组成。数据表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由学校填写。调查问卷包括《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分别由学校校长和一定比例的师生填写。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将以在线方式进行数据信息收集、校验、汇总和分析。

  记者:评估工作将如何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和学校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评估工作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部署,采取“学校填报数据、省级实施、国家总体评估”的方式进行。学校依据评估内容和指标撰写完成自评报告并报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按规定时间登录指定网址,组织完成相关数据表格与调查问卷的填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数据填报进行指导和过程监督,从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获取学校填报的数据信息,结合学校自评报告,分析撰写完成省级评估报告并上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按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委托第三方机构基于学校相关数据信息和省级评估报告,建立数据模型,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国家评估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发布。

  由于学校填报的数据是评估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重要依据,为确保学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暂行办法》要求学校认真、准确地填写。如发现编造虚假信息和瞒报等现象,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

  记者:此项评估有哪些新特点?

  答:与以往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相比,此项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方式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评估主体方面,《暂行办法》规定,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这不同于以往的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进行评估,大大增强了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是在评估方式中,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以往组织专家进校现场评估不同,《暂行办法》要求,评估工作主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第三方机构通过数据和相关信息分析,独立评判学校相关工作情况。这避免了由进校带来的干扰因素,减轻被评院校负担,评估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评估结论的客观性也得到了充分保证。

  三是在评估结果运用上,《暂行办法》强调,评估工作要注重实效,既要发现问题,又要督促整改,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建议,为学校办学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不再简单地把评估结果作为甄别学校优劣的手段,而充分发挥出评估应有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激励作用。

  记者: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有什么预期?怎样保证达到这个预期?

  答:评估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将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暂行办法》规定,评估将在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实际情况基础上进行,引导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发挥好办学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不断完善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评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评估结果的运用至关重要。《暂行办法》强化了评估结果的运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门户网站公布自评报告,国家和省级评估报告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评估结果指导和督促学校改进工作,并将整改情况上报;要求各地依据评估结果,优化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提高学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暂行办法》还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评估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及时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高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