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大人?家长,家庭,无疑是第一责任人。今天,究竟该如何教孩子、爱孩子,如何做家长,你想对了吗?
编者按
是什么将孩子置于欺凌或者被欺凌的位置?显然,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责任不容忽视。“高考完,我们就变成大人了”,当孩子们渴望变成大人时,他们内心的委屈却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谁最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大人?家长,家庭,无疑是第一责任人。今天,究竟该如何教孩子、爱孩子,如何做家长,你想对了吗?
最近,一系列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聚焦于孩子以及孩子的教育。2019年9月8日,伴随着开学的铃声,重庆3名初中女生相约自杀,手牵手从18层楼跳下;10月20日,大连的10岁女孩被13岁的男孩骗回家企图强奸,奋力反抗后连中7刀被男孩剥夺了生命;10月24日上午,四川仁寿县某中学一名学生因班主任正常的批评教育而心生怨恨,手持板砖向老师头部连续猛击9次,致使老师倒地不起;近日更有7岁女孩被家长发现眼睛里不断涌出大量小纸片,原因竟也是由于校园欺凌……
这一系列事件让我们警醒并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留恋、对他人的生命视为草芥?为什么这些年轻的个体对人对事情感淡漠、毫无恻隐之心?为什么这些孩子没有抗挫、抗压能力,不能正确面对批评和生活中的困难?为什么孩子没有起码的道德和规则,甚至缺失了法律的底线?
孩子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有关,更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禁要问:今天,我们怎么当家长?
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单纯成为学习上的“超常”者更重要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但为什么孩子的发展方向会与原先的设计背道而驰?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检讨的是自己的儿童观,就是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是成功的?
2018年,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基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性取样,对全国近20万名四年级、八年级的孩子及其班主任开展调查。数据调查发现,四年级、八年级学生都认为家长最关注孩子的是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人身安全。四、八年级学生均感受到家长对成绩有较高的期望,45.9%的四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考到“班里前三名”,42.7%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考到“班里前十名”。
这样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为人父母,必为其计深远”。但问题是,当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学习,当我们还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做到“超常”,这时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变得“不正常”。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方面的成长需要,他们要找寻人生的意义、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要在人生的多个方面证明自己“我能行”;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他们需要丰盈的生活,而不是“吃饭—学习—睡觉”这样简单生活的重复。而且孩子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当我们评价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只有“学习成绩”这个指标并且必须是班级甚至年级前多少名时,就让许许多多的孩子在还没有真正开始人生之前就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
今天我们怎么做家长?在孩子0~18岁的阶段,我们要为孩子未来的幸福奠基,让他们热爱生活,觉得活着真好;让他们有人的情感,对亲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恻隐之心;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感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单纯成为一个学习上的“超常”者重要很多。
让孩子在大量日常非目的性交流中了解规则和道理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家长每天与孩子的互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家庭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或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无暇顾及的孩子。同时,现实生活中,即使许多家长和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但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互动,同样达不到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目的。
价值观的传承、代际的传递都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不带任何目的性的互动中完成的。孩子在有温度的日常生活中、在抚养人的絮叨和叮咛中、在家人精心准备的一粥一饭中感受亲情,体味情感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现在与家人、将来与其他人建立起稳固联结的意义。孩子需要在大量日常非目的性的交流中了解规则和做人的起码道理。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无论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八年级学生,都把“有温暖的家”排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第一位(分别为39.3%、49.4%)。但孩子渴望有“有温暖的家”并不等于孩子有温暖的家。数据显示,有25.1%的四年级家长和21.8%的八年级家长“从不”花时间与孩子谈心。另外,有二到三成的四、八年级家长“从不”问孩子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从不”和孩子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不”和孩子讨论电影或电视节目。且与四年级相比,八年级亲子沟通频率明显下降。《报告》暴露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值得家长警惕与反思。
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去教育欣赏尊重对其发展更有益
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去教育、去欣赏和尊重,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容易盲从于权威,不太自信,幸福感也较低。
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首先要尊重孩子,跟孩子说话时要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孩子,对孩子的话认真回应;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要允许孩子表达,允许孩子争辩;当孩子做错事时,要听孩子解释并向孩子说明理由,引导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不含糊其辞或者找借口搪塞。《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有15.4%的四年级家长和9.9%的八年级家长“从不”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有17.4%的四年级家长和14.4%的八年级家长“从不”允许孩子表达与家长不同的观点。只有正确地看待孩子,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孩子、让孩子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与修正错误中成长。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借你而来却不因你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只有将孩子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孩子才能独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才能尊重生命,才能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边玉芳,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