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是数以亿计的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其中、都有发展需要的特殊时期。具体过程纷繁复杂,后续结果会影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及亲子的家庭生活质量。

  寒暑假作业,是近日教育热点话题“作业焦虑”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种。这种焦虑一头涉及中小学生,每学期开学前后都有大量的流行段子调侃他们完不成寒暑假作业的痛苦无奈;另一头涉及教师,调查发现他们极少认真批阅和反馈学生的寒暑假作业。要想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作业需要教师、家长、社区的多元“纠缠”来重建内涵。

  寒暑假是数以亿计的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其中、都有发展需要的特殊时期。具体过程纷繁复杂,后续结果会影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及亲子的家庭生活质量。当前,教师极少介入寒暑假期间学生和家长的生活与学习之中,家长也往往仅以监督者的角色出现,极少出现高质量的陪伴和共同学习。

  近年来,国外已经有较多对学生假期学习的研究,据一项针对“暑期学习损失”的研究推测,暑假期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大约损失一个月。减轻寒暑假学习损失,重建假期作业的新样态和新内涵,关键在于确定学生在寒暑假中的发展目标:不仅仅要成为会玩中学的孩子,还要成为会休息的放假人、会承担的家庭人、会融入的社区人,最终要成为能胜任多种角色的自己发展的主人。

  为了减少暑假期间学生学习成绩的损失,国外出现了很多暑期学校等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验。如美国“全国暑期学习联盟”,起源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暑假学习指导项目,之后发展为全国性组织,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在暑假里安全、健康、投入地学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斯图尔特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通过网络招募中小学生参与持续的暑假学习,并通过各类表彰、资源提供等保障学习质量。全球著名智库兰德公司也有专门聚焦城市学生暑期学习的项目,建有研究团队,推出系列出版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参加暑期学习项目的学生,在数学、语言方面均有明显的进展。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在《学记》中表达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认识与实践。正式课业之外的“退息”时间,学生应尽情从事各种有益的课外练习和游艺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紧密结合,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为“退息”时的“居学”,寒暑假作业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不拘泥于严格的作息制度和教学要求,评价标准有差异性,教师的控制性适当减弱,学生和家长有极强的自主性,有可能形成不同的作业状态,非常值得研究。

  要形成不同的作业状态,学生、家长就要参与作业策划,成为作业的主人,体验评价的快乐。

  放假前,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和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借鉴,策划自己的寒暑假生活内容与方式,形成个体的最终方案与群体性活动的计划。据我们的调查,家长对此有明显的参与愿望。

  假期中,充裕的时间、广阔的天地、 回归家庭和社区的生活、更具弹性的生活节律,为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承担社区责任、走进自然世界、感悟社会发展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条件。学生可以开展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或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或走向世界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体验、探索、创新、积淀,在开学初可以开展充分评价、多元互动,进而持续促成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开学后的学校生活。

  学期中的作业往往缺少儿童立场,使得教师与家长成为学生的对立面;作业设计缺少成人学习的内涵,成为家长和教师的某种负担。而寒暑假作业的形态、内容和性质都出现了变化,可以更具综合性、充满创造性,可以联通各学科的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多元合作。

  这当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和家长的主动策划。主动策划会使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高,质量更有保障;主动策划会唤醒家长的责任感,促成家长参与各类基于家庭、社区的作业,让作业呈现出丰富的内涵;主动策划会让教师不断重新发现学生和家长的潜力、欣喜于学生的成长,进而更新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最终促成教师、家长与学生形成“同学”关系。

  这样的可能性,已经在我们自2016年发起的“寒暑假学习共生体”相关实验研究中成为现实。我们的探索不仅重建了学生至少三个月的寒暑假生活质量,相关思想与策略还会延续到学期中——学生形成的素养会持续,家长与教师也在高质量的陪伴和投入中持续感受终身学习的价值。

  寒暑假作业研究中蕴含着基于生活、合作互动、综合融通、追求创新等思想,如果能渗透到平时作业中,教师设计作业时考虑学生与家长的认识和态度,主动邀请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加强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突出作业的新鲜度和吸引力,加强多元评价……这些改变,将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教师与家长的负担,而真正成为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力量。

  (作者系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