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环境……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环境,并在信息化环境下获得最优成长。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十九大以后教育信息化2.0时代开启,新形势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然围绕着培养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展开,“育人为本”是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要义。
个体的生命实践将呈现出信息时代特征
当今社会,互联网从经济、社会、文化等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儿童的日常生活。综合近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10岁以下儿童在中国网民中的占比在逐年提高,学生是目前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且占比仍在增加。如何解决学龄儿童青少年利用互联网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生命实践将呈现出信息时代特征。伴随信息社会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可以说,互联网是影响这一代人生命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互联网给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科技的影响,是缘于人对互联网的深度参与。也就是说,互联网与儿童的关系是双向的,互联网影响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孩子们的思维和行为也在影响和塑造着互联网本身。2017年底联合国儿基会发布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以数字时代的儿童为主题,专门探讨了数字技术给儿童生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互联网正在改变新一代儿童的童年。
儿童在数字时代的生存,不仅需要其具备前信息化时代的一些基本技能,还需要信息化时代所需的智慧技能。信息化时代所需的智慧技能与信息社会的特点有关。信息这种无影无形的形态,决定了其更多的是在心理层面影响儿童成长。什么样的信息更能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以及如何提供这样的信息,是提升儿童数字时代生存质量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等负面案例的出现也表明,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互联网这个强大工具就可能将人性与社会中恶的一面放大出来,削弱技术工具的效果。
互联网的家庭使用如何影响儿童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儿童在学校利用互联网的机会明显增多,但有数据表明,家庭仍是当前儿童利用互联网的最主要场所。2016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90%左右的青少年在家中接入互联网。那么互联网的家庭使用如何影响儿童发展呢?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往往拥有更多互联网资源和更好的互联网接入,在家庭中合理使用网络媒体,可以增加父母与儿童交流的话题,为父母参与儿童活动创造更多机会。而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几乎所有网瘾青少年的家长都对网络持消极态度,即使是在孩子还没有过度使用网络的时候,而且这些家长本身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使用网络。对网瘾青少年家庭状况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网瘾的根源在于家庭中本已存在的不良亲子关系,而网络工具放大了不良亲子关系的后果。还有一种互联网在家庭中利用不当的情况是,虽然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没有问题,家长却习惯于将网络使用尤其是网络娱乐当成奖励,无意识地强化了网络使用与娱乐消遣之间的关系,弱化了网络在提供资源、促进学习方面的作用。
简而言之,儿童能否在互联网的家庭使用中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信息素养与教育能力。家长应当抓住亲子关系这个关键,与儿童共同学习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共同寻求发挥技术积极作用的方法和途径。欧盟一项2018年生效的法案就规定,16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时需征得父母同意。我国也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家长对儿童网络使用的监管。另一方面,还可将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统筹起来,将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家长教育,为家长提供亲子养育、信息网络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服务,推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学校教育信息化在弥合数字鸿沟、缩小区域和城乡数字差距方面一直被寄予厚望。陈纯槿等人利用上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测试的数据分析发现,如果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养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则互联网可以缩小家庭背景导致的成绩差距。本人所在团队最新的研究也发现,由学校提供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教学环境对于家庭背景较差学生的积极影响更大。
中国儿童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儿童的网络学习时间是否多于网络娱乐,与其学业成绩、是否担任班干部、学校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由此可见,是否能正确地利用网络是儿童能否受益于互联网的关键。要想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只给学生提供接触和使用技术的机会是不够的,必须更为强调全体学生尤其是处境不利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使其养成利用互联网学习而非娱乐的习惯,这才是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
学校信息化建设中, 网络空间的打造是重中之重。有研究表明,儿童网络利用以社交平台和网络游戏为主,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对网络使用的心理需要与结果预期。脑科学的研究也证明,基于脑的学习必然是社会性的。教育类游戏也已经成为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美国纽约甚至成立了一所参考游戏机制设计的特许学校,将传统学校改造成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以鼓励学生像玩心爱的游戏一样全情投入学习。因此,学校信息化建设应以儿童需求为中心,将儿童的社交及娱乐需要与学习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比例。还要认识到网络空间不仅具有学习的属性,它还是儿童在网上的生活空间、生命空间,因此应当是开放的、可互动的。网络空间也存在一些基本礼仪,需要儿童在接触网络之初就尽快掌握,这也是儿童网络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应注重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
此外,统筹协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键也在于学校教育。先教育好家长,才能教育好学生。能引领社区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也应注重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如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向公众宣传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争取社区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或者联合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共同开发适合学生的网络资源,或者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校园门户等渠道,增强家校沟通和家长培训。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统整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网上协同育人平台。有消息称,俄罗斯就利用网络打造了“全俄罗斯家长大学”,建立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非官方交流平台。
为儿童网络参与营造氛围和创造条件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儿童成长的需要来看,儿童具有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兴趣和愿望。日前发布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显示,儿童渴望了解社会、参与真实的社会进程,但在以学习为天职的身份定位下,许多值得学生关注的信息渠道和生活主题被忽略了。一些家庭禁止或不鼓励儿童使用网络,限制了儿童社会参与的能力,长远看对儿童的成长不利。网络参与是儿童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网络工具,儿童可以超越家庭、学校、社区的限制,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生活中,接触更为真实的社会生活。
从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看,儿童可以通过班级网页或学校网站等渠道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治理,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参与到社区活动和生活中去。从儿童发展的宏观系统看,儿童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国际政治、国内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也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一些在网络上组织和发起的公共事务。网络不仅可以支持学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社会信息,也能支持真实的线上或线下活动,网络能为儿童参与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儿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文化馆等场馆的建设,为儿童课外活动创设丰富的网络环境,使儿童可以足不出户享受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服务。
综上所述,国家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2.0建设与应用必然是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信息化。具体实施中,则要以网络学习为抓手,以儿童、家长、教育者信息素养的提高为重点,整合资源、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时代儿童生命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性环境。
(作者齐媛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小学生数字化写作能力提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项目批准号:CCA16019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