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
日前有媒体报道,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
对于引导家长做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我国一直高度重视,2010年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5年《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此次出台的《规划》对各地建设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这有利于对照《规划》,检查各地家长学校的建设和活动情况。但是,这种量化指标本身也暴露出推进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困难:虽然大家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一些地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还是空白,地方政府和社区并不热心。这是落实《规划》必须重视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应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但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变为学校教育附庸的趋势。在功利的应试目标导向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父母本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却变为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亲子关系也因此而异化。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也“重视”发挥家长的作用,却是把家长变为孩子的作业监督员和批改员,这不但增加家长的负担和焦虑,也把孩子置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
社区本该为孩子放学后及节假日提供活动的去处,但如今社区职责严重缺位。很多孩子的学习生活就是从学校到家庭的两点一线,或从学校到培训机构再到家庭的三点一线。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每到寒暑假,一些双职工的孩子就变为“假期孤儿”,父母要么把孩子关在家里,要么无奈地把孩子送到培训班。
关注家庭教育,就必须校正原有的家校关系,不应该是追求分数的家校合一,而应坚持全员育人的家校合一。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长学校,核心不应是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而应指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同时,还要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独立运行,参与学校的办学管理和监督评价。社区应该做家庭教育的帮手,要切实为家庭分忧,包括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室,通过配备专职辅导员和招募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社区也有科技馆、图书馆、少年宫,可对社区成员的开放程度不高,有不少都出租给培训机构。这和国外中小学生下午3点放学之后,可以到社区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去看书、活动,有很大的差距。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能只是挂一下牌,组织一次大规模讲座,这是十分浅层次的指导和服务。给孩子健康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面携手。我国新的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因此整合起来,给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