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注重提升师资队伍核心素养

当前,普及学前教育(preprimary education)已经进入全球公共政策的议程。发达国家对于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的定位,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英美国家的教育扶贫论,他们把幼儿教育看作是反贫困的重要战略,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是资助贫困家庭的儿童。近年来,英美国家还将教育政策做了重要的调整,方向是普及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学前教育,部分地区推动幼儿教育和保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服务下延到2岁。二是西欧、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派,他们把幼儿教育看作是政府应该向每一个公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得到政府资助的幼儿教育机构占据主流。

OECD国家重视幼师建设的有效经验

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最新政策动向来看,这些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和保育,尤其是提升相关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OECD国家的政府对幼儿教育和保育的投入平均占GDP的0.8%—1%左右,挪威等北欧部分国家占比达2%。他们的投入中,有0.2%的GDP投入到3岁以下的早期发展项目,0.6%的GDP投入到学前教育项目。地处欧洲的OECD国家中,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占主流。其他重要举措包括:提高专任教师工资,提升专任教师(主班老师)入职的学历门槛,提升在职培训的有效性,重视基于工作场所的培训等,并将专任教师的核心素养作为职前课程改革和职后培训质量提升的焦点。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中低收入国家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教师年龄、性别比例失衡;生师比过大;教师职前教育要求低,职后教育不充足;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知识不足,教学技能缺乏;教师地位薪酬低,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离职率高。这些困境都最终导致了中低收入国家学前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低下,最终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当前及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与此同时,OECD国家的大量研究显示,师资队伍、学前教育质量及儿童发展成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国家普遍意识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能够支持幼儿当前和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而其中“教师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幼师是专业人员的认知渐成主流

在西方发达国家,幼儿园教师职业认知的发展普遍经历了替代母亲、技术工人和专业人/研究者三个阶段。在当下中国,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三种认知处于并存状态。作为“替代母亲”的认知依然存在,作为“专业人员”的认知成为主流,作为“研究者”的认知开始兴起。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将幼儿园教师看作替代母亲的认知已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当前中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制度保障和专业支持、园长领导力需要大力提升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既要注重从政府治理和制度建设等社会生态系统方面去关注核心素养,也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提升师资自身的核心素养。

笔者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多数园长认为幼儿园教师是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员”。园长们认为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构成了幼儿园工作的知识基础,对教师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多数园长承认传统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强调的“弹唱跳画”是教师的基本功,但一部分园长认为这些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前教育的需要了。这些园长表示,教师的技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班级的管理、游戏的设计和组织,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许多园长意识到,对基本功的强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将幼儿园教师作为低技能工作者的取向。

群策群力提升幼师队伍核心素养

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学习、探索未知事物以及系统地改善教学实践的研究能力,成为幼儿园教师能力的新要求。很多园长表示,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顺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促进幼儿园教师职业认知的共识形成需要依靠政策和宣传,还需要政府为教师发展提供配套的资源以及与教师专业水平相应的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以政府作为主导和责任主体。政府应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明确界定幼儿教育机构核心专业人员的准入资质并提升专业人士占比。一些地区也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发布了相应的政策,例如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2年教师学历明显提升,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

就能力建设而言,幼儿园教师培养更需要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职前职后课程改革,强调基于工作场所的专业实习;需要想办法把已有的教师存量变成有效的增量,例如通过在职进修提升“存量”教师的核心素养,尤其是需要考虑如何把每年72学时变成学分,并和学历提升、资格证获取以及岗位晋升等建立立交桥,推动整体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这里所谓的核心素养,必须是知、情、行、意的统一体。专业教师需要在儿童的整体发展、儿童的不同学习策略、家园合作和社区参与、教师团队合作、多元文化等多个关键领域开展有效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积极展现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创新的教育实践。

核心素养是知识、实践与专业价值观的统一体。个人、幼儿教育机构、不同师资培养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治理等各个层面都需要具备核心素养、营造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生态,才能最终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师资队伍。这样一支师资队伍,才能支持“活在当下的儿童、预见未来的教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编:实习生(曹雯)、熊旭)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