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母体,它能极大地增强儿童对环境、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而应具备的免疫力。
城市与乡村,会为儿童刻下什么样的印记?教育应该怎样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城乡幼儿教育的文化差异
综观当下幼儿教育,城乡两种态势渐趋明显:城市学前教育的都市性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儿童犹如笼中之鸟,但城市生活让他们越来越沾染城市之气;农村学前教育为追求城市之风,在同质化进程中远离农村土壤,致使儿童逐渐远离乡土气息。幼儿阶段是“性本爱丘山”的年龄,特征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中国,城乡幼儿教育都不应忽略乡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与城市相比,乡土魅力得天独厚。它以最简约、最真实、最健康和最质朴的形式呈现世界,这与儿童的感官、认知需求一致。乡土教育资源充满生命活力,孩子们在青山绿水中摸爬滚打,探奇访胜,亲近自然,感受泥土气息,熏染田园文化。生活即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就不会是陶行知所说的“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的人,故而不会“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也不会让“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净化灵魂,陶冶情操,锻造品性,又给予人灵感和启迪。乡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母体,它能极大地增强儿童对环境、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而应具备的免疫力。
天地万物的生命滋养
大自然是默默无闻的老师,大自然孕育的一切都是幼儿教育可以即拿即用的教育资源。乡土资源中有着丰富的自然素材、厚重的文化元素,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幼儿教育而言是宝贵的育人财富,也是城市幼儿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乡土教育资源博大精深,极大地拓展了幼儿成长的空间,延伸了幼儿教育的内容,激发了幼儿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兴趣,提高了综合素养。
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灵,幼儿教育实则是一种生命教育。引领学前教育走进乡土,就是让孩童零距离感受自我生命的存在,同时去体验其他生命,构建自我生命意识,丰富生命内涵。
踏足乡土,润生乡土情结,培养乡土情怀,能让幼儿弱小的心灵紧紧地扎根于本土,寻获生命安全感,促进其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立足于乡土的幼儿教育是一场生命实践,它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体现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自然资源具有区域差异性,但特定区域已有的自然资源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已足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不知带来多少生动可感的教育素材。山峦、森林、湖泊,高岗、平原、小丘,无论是静的还是动的,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也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也都能给予儿童心智的启发和认知的收获。
乡土情感的质朴滋润
乡土民间资源区域性与民族性显著,儿童出生后往往是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和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生活、成长,他们对乡土民间资源元素持有特殊感情。在学前教育中,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所在区域蕴藏着的民间资源,便能催生潜伏于幼儿心灵深处的对本土人文的良好认知,也能培养儿童对本土和本土人民的良好感情。
乡土民间资源广泛存在,且形式多样,善于发现是积极利用好乡土民间资源的前提。比如民间资源中的剪纸艺术,实践性强,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艺术地再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帮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逐渐树立体验美、求索美和创造美的阳光心理。再如民风习俗中的刺绣艺术,它延续千年,反映着勤劳、质朴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追求,将刺绣引入课堂,通过动手操作和对各种图形的观察、欣赏,能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内涵和激发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欲。乡土民间资源的发掘能让厚重而悠久的民间教育资源呈现出生命活力,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这是课程改革的理想。
让幼儿教育走进乡土,也应积极开发乡土中的人力资源。可以走与农村其他幼儿园相融合的幼儿教育实践之路,通过校际与班际分享、合作开展活动,促进有不同经历、不同思想和不同性格的幼儿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彰显幼儿个性。农村幼儿园教师“以一当十”,是“劳动的好手”,他们的过硬本领和“乡土气”是教育宝库。也要根据幼儿教育所需和幼儿家长特长,将勤劳质朴的农村幼儿家长请进学校,这对于增长幼儿见识、激发幼儿兴趣、增进家校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华 邵艳红,单位分别为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