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是对“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一般要求,但要使其真正落地,各地还需要结合实际,使其细化、易操作。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不但体现在学位资源、政策保障上,还体现在科学保教理念、方法、途径上。”为了解各地落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情况,日前,教育部委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派专家分东中西三路,到9省份调研。在调研工作汇报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出,要深化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

  为向社会宣传科学保教理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通过全面部署、自查与摸排、全面整改及专项督查,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小学化”治理任务。

  《通知》下发后,各地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纷纷出台各自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成立“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多部门协同,对小学、幼儿园及社会培训机构展开“全覆盖”摸排、整改、督查。经过一年多的攻坚,截至目前,各地“小学化”治理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专家调研的9省份为例,小学与幼儿园完成整改的比例大多已超过90%,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也大多超过70%。其中福建省三项整改完成比例均达到100%。幼儿园去“小学化”,小学“零起点”成为社会共识。

  因地制宜落实治理方案,堵引结合

  《通知》是对“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一般要求,但要使其真正落地,各地还需要结合实际,使其细化、易操作。

  为使“小学化”治理方案落到实处,山东从省级层面公布幼儿园“小学化”负面清单,共5大项49小项,包括“小学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管理方式、教育环境等。同时公布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标准,并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签订“零起点”教学承诺书。此外,山东还遴选20个省级游戏教育实验区、200个省级游戏教育实验园,以“游戏化”治“小学化”。

  福建省针对不同机构,找准不同工作着力点。幼儿园重点治理“小学化”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小学重点抓“零起点”承诺书、免试入学、严禁压缩课时,培训机构重点治理“学科类培训”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现象。

  江西省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制作“小学化”治理自查表和汇总表,实行挂账销号管理。湖北省实行黑名单制度,将“小学化”问题严重、清理整治后仍不达标的幼儿园、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河北省则针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小学与幼儿园,实行年检“一票否决”。

  各地有针对性的错施,打出了“小学化”治理组合拳,实现了正本清源、堵引结合,有效铲除了“小学化”滋生的土壤。

  探索科学的幼小双向衔接方法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对幼儿园与小学都是一种考验。若双方衔接不好,就极易引发“小学化”问题。本次调研过程中,专家发现,许多地区已意识到幼小双向衔接的重要性,甚至开始探索双向互动的方法。

  比如,陕西省将2019年定为“幼小衔接”工作年,下发《幼儿园“去小学化”教育活动指南》《小学一年级语文“零起点”教学指南》《小学一年级数学“零起点”教学指南》,对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具体指导。为增强宣传效果,还开发了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在幼儿园与小学张贴。同时,积极探索入小学后的过渡性课程。强调课程的趣味性,采用游园闯关的形式“测试”,布置听、说、讲、画、动手的作业,努力做到过渡时期,对学生知识零要求、课堂零起步、课外零书写。

  在昆明市五华区,教体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亲自带队,组织全区公办小学校长到幼儿园参观学习,了解幼儿一日生活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特点。同时,组织小学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照小学一年级课程标准设计课堂教学,大大减轻了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难度。

  辽宁省的盘锦、大连、锦州、铁岭等地,也通过开展小学生与在园幼儿交流活动,小学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减去低年级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等方式实施幼小双向衔接。

  创新宣传模式促科学保教理念入心入脑

  学前教育宣传月、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是宣传幼儿园保教理念的常规渠道。但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根深蒂固,及社会上错误育儿观念的误导,家长焦虑情绪仍普遍存在,“小学化”难以根除。因此,创新宣传方式,让科学保教理念真正打动家长、影响家长,尤为重要。

  每年4月是昆明市五华区的“幼小衔接家长宣传月”,该区成立“幼小衔接”课题组,组建教研员、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在内的培训宣讲团,到全省各州、市推广科学保教理念。据悉,目前已培训各类幼儿园大班家长与教师2万余人次,效果很好。

  相比幼儿园教师向家长宣传“小学化”的危害,小学教师及小学高年级家长的意见,更让家长信服。于是,在陕西省渭南市,幼儿园主动邀请小学教师进园讲去“小学化”及“三年级现象”。在陕西省榆林市,幼儿园主动邀请小学高年级家长给大班家长讲幼小衔接应准备什么,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教研力量薄弱、幼儿园管理不够规范等,都会影响科学保教的实施。因此,一些地区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发力,化解“小学化”。

  比如,云南省通过名园办分园的方式,缓解农村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发挥省、市、县级示范性幼儿园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园帮园”“一对一”管理体系,提升了全县幼儿园水平。湖北省天门市形成市级、区域、乡镇、园所四级网络,落实常态化联片教研制度,有效提升了区域教研水平。为保证教师质量,山东省实施公费师范生乡村教师培养计划。2018年以来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1460人,为乡镇中心幼儿园培养了高层次教师。

  去“小学化”需从被动执行走向主动研究

  “教师的专业性是防范和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关键。”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郑健成发现,在一些地区,教师对去“小学化”认识还较为肤浅,只停留在不教拼音、不认字、不做数学题上。与此同时,教师虽然认识到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但由于专业化不足,导致游戏开展不充分,保教活动整体水平较低。

  比如,组织游戏过程中,教师控制的成分远超幼儿主动选择、探究的成分,或者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放任自流”现象。

  “专家一定要引领正确的方向,要更加回归基层、回归实践,同时做好社会宣传。”针对此种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姜瑾指出,目前学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化程度比较弱。园长与教师很想把工作做好,但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做。因此,专家要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真正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告诉一线教师。吕玉刚也指出,要出台幼儿园科学保教的基本规范,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供利用的资源,比如推广教育部遴选出的优秀游戏案例、绘本等,“手把手”教给教师科学保教的本领。

  虽然许多地方已开始幼小衔接的双向探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专家发现,大部分小学还缺乏主动衔接意识,双方协同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姜瑾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小学,小学要树立衔接的意识,多种形式做好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融入小学生活。吕玉刚透露,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幼小衔接行动计划,同时也在着手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一年级要设置过渡性课程。

  另外,基于“小学化”成因的复杂性,为避免其出现反复,或“死灰复燃”,专家呼吁,必须把“小学化”治理作为一项长效工程,多方配合、综合治理,坚持发展与质量并重,做到常抓不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