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阶段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决定着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败,进而也决定着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教育在线开展“研招系列访谈”,由总编辑陈志文对话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当前研究生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等话题进行解读和探讨。

  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不同专业的报考热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据《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当前理工类专业报考人数较少,人文社科类专业则扎堆报考,即便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也成为报考热门。

  在南昌航空大学统计的报名人数较少专业中,近八成为理工类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考人数最多的前三大专业分别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其中公共管理超过2000人。

  为何会出现此类现象,背后又有哪些深层次原因?日前,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王顶明,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学博士、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蔡国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动物医学院教授、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郭鑫进行对话,围绕人文社科类考研人数增长、报考热度高等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嘉宾

  王顶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兰州文理学院常务副校长

  蔡国春: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学博士、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郭鑫: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动物医学院教授、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陈志文:最近几年,人文社科类的考研增长量非常大,而理工农医类相对要少,为什么?

  王顶明:这个我们有比较详细的数据分析,恰好我承担了一个关于理工农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分析发现了这样一个趋势:理工科招生占比,从1990年代初期的70%以上(1994年达到峰值)降至2002年的55%以下,近20年稳定在50~55%之间,而文科类招生占比从1990年代初期的14%持续增至2011年超30%,近十年稳定在30%左右。近三五年,这种趋势有所微调,理工科的占比又开始往上走,尤其是工学的上涨趋势比较明显。这是因为从2020年开始,我们在增加新的硕博学位授权点和招生计划时(尤其是招生专项计划时),已经有意识地向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方向)倾斜。

  这是从客观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变化,那么,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几个:

  第一,与国家战略变化有关。从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战略,就是以技术换市场,引进现成的国际一流技术和整个生产线,而非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培育自己的技术成品。在这种战略下,相关企业需要的主要是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等文科人才。

  第二,与90年代扩招以来,我们的办学条件跟不上有关。办理工科需要大量的试验场地、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投入,这些投入要比文科专业建设高出三五倍甚至十倍。那么,在我们投入跟不上的情况下,扩招了不少文科专业的培养规模。比如一台电脑、一个教室就能招生的某些专业,容纳了大量的扩招需求。所以客观来讲,这些专业的设置并不完全是从就业或行业企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的。

  陈志文:当时办学成本低廉的专业大规模扩张,“上嘴唇磕下嘴唇”就能办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王顶明:对。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发过一个很受关注的工作论文,说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文科生招多了。这个问题是从90年代末以来逐渐呈现出来,但同时也是国家和教育部门在高度重视,并且积极引导调整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客观的数据,2021年9月27日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讲话里对比了几个国家的理科招生占比的10年变化趋势,只有我们是下降的,日本、英国、美国都是在往上走的。

  蔡国春:是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增长,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江苏师范大学,是以文科见长的高校,我们学校在早期的时候,中国语言文学等专业都很好,但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存在问题,就是文科的学生太多了。我2014年当副校长的时候,我们全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77%是文科,19%是理学,4%是工学。我在这十年中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调整生源的学科结构。到今年,2023年入学的这一届学生,我们的结构已经大体上调整到了大文大理各占50%左右,这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要减少文科学院的招生计划是非常难的,存量和增量都要考虑减少。不管是作为招生单位来讲,还是从考生的角度来讲,文科专业增长快,大家应该都能够理解,因为文科专业好扩张。

  其次,这与中学生对学业挑战的接受程度也有关。在高中阶段,如果数理化学得不好,很多人就会选择文科。甚至有很多高中阶段理科成绩很好的学生,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也选择了文科,因为他们对学业挑战产生了畏惧。甚至有些家长也会心疼孩子,建议孩子选择学业挑战相对不那么大的文科专业。因此,文科生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与本科阶段基数较大有关。

  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比如在我们江苏,今年化学老师是奇缺。因为江苏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很多专业要求必须选化学。因此,这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还有学校找我要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顶岗教学。如果这种导向能够持续下去,估计本科阶段的文科入学比例会有所下降。

  陈志文:您说的这个现象是高考刚刚改革时走的弯路,一开始,我们让学生自由选择,结果就都不学物理了。后来物理改成必选之后,又没人选化学了。江苏是旗帜,我记得当时选化学的人数只有14%。然后教育部门出台了指导目录三,就是对于某些学科专业,物理和化学都是必选,这样就导致化学老师的需求陡然上升。江苏经历了“过山车”,先是化学老师过剩,接着化学老师又极缺,所以你感受特别强烈。

  蔡国春:是的,还有一点,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理工科受到追捧,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文科人才奇缺。比如在我的同学里,有的成绩并不好,当时可能也是没有办法才学文科的,最后他们的发展却非常好,中国有一个阶段文科教育很薄弱,大概有十年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很多学文科的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这可能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上一辈认为,学文科是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这也是一个因素。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真的无法攻克数理化的难关,因此选择了文科。所以,文科学生众多是有多种原因的,同样,文科的考研人数多也是有多种原因的。因为人数众多,就业问题自然随之而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学生,就是热爱读文科的书,因此还想继续读文科研究生。

  陈志文:郭老师,中国农业大学考研报名人数最多的专业,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是什么?前十名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郭鑫:非全日制考生中MBA和MPA的报名人数最多,全日制考生中前三名的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机械”“食品科学与工程”,前十名中农学门类的一级学科报名人数最多,其次是工科,理科也不少。至于人文社科专业,报名人数较少,因为我校人文社科的学位授权点少,所以对于文科生成为考研增长人数最多的群体这一现象,在我们学校只反映在非全日制的MBA和MPA中。

  陈志文:我观察到,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研招报名前十名的专业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占了七八个,而理工科专业仅有一两个,最多三个。

  郭鑫:我们的前十名专业里确实有人文社科,比如经管类专业,但是最多的还是农学、工学和理学。

  陈志文:这个现象背后有一点原因是,理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往往也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人文社科专业即便“211”毕业,也未必有体面的工作。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研究生考试提高学历,来增加竞争力,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人文社科专业的报考录取比,基本上是几十个人录取一个,而理工农医类专业,则是几个人录取一个,很有意思。

原标题:人文社科类专业,还是考研“香饽饽”吗?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