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以教联体建设撬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找准“小切口” 服务“大民生”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裴顺伟 郑海波 秦志清

  “我和妻子常年在外地打工,父母年事已高,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现在中心小学主校区不再设六年级,统一将六年级设在第三小学校区,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上学,接送次数减少,成绩提升不少,这种惠民的做法我们举双手赞成。”近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六年级学生家长李先生对学校的新举措赞不绝口。

  原来,朱集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将中心小学主校区有寄宿制需求的学生统一调配至第二、第三小学校区,一举解决了300余名学生住宿问题,一学年为家长节约托管费用30余万元,这样既优化了教联体内3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又解决了家长的诉求,获得了大家的称赞。这是该教联体多措并举聚力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

  朱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山水相连。该镇共有3所小学,虽然彼此之间相距500米左右,但是由于在历史的沉淀下,形成了朱集镇中心小学“撑得慌”,第二小学“吃不饱”、第三小学“吃不着”的现象。为了解决学生“择校热”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朱集镇中心小学教联体于2022年10月成立。

  “该教联体为共建型教联体,因地制宜采取‘五心融合、四位一体’模式,设立教育教学、德育、后勤、安全、综合五大管理中心,实行发展一体化设计,促进多样化优质发展;管理一体化进行,放大资源倍增效应;考核一体化开展,绩效一体化核算,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为教联体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该区教育局副局长蒋焰介绍。

  为盘活教师资源,激发教联体活力,该教联体还打破校际界限实行教师轮岗制度。教联体成立前,朱集镇第二、第三小学均存在教师老龄化严重和教师队伍活力不足问题;中心小学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教师缺口多达12名。教联体成立后,三校区教师身份统一为教联体教师,实现教联体内的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促进教联体内人员按需流动,教联体内体艺教师统筹使用,有效解决了体、音、美教师不足问题,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该教联体办学质量变高,办学能效也不断提升。今年5月24日,该教联体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二批省级教联体试点。朱集镇中心小学教联体第三小学校区学生寝室被授予“市级文明寝室”,第二小学校区被授予区级“书香校园”。教联体3个校区的教学质量在全区排名较上年提升了3个名次。

  “双沟镇中心小学乡村教联体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张课表、一本账簿,采取‘五同融合’模式;各教联体采取‘青蓝工程’、名师示范课、教研课、公开课、竞赛课、跟学、走教、推门听课、教师轮岗交流方式……包含朱集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在内,全区纷纷以实际行动促进教联体提质增效,加速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至6月底,全区各教联体开展教研教学活动140余场次;开展学生活动84场次;教师师徒结对165对,体制更新,生机勃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效。”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周玉玲介绍。

  2023年下半年,在襄州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该区教育局在教联体建设上以朱集镇中心小学教联体等为试点,探索总结教联体建设提质增效经验,然后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分类实施、全面推行,实现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由该区教育局拟订的《2023年襄州区教联体建设实施方案》,9月已经正式实施。10月17日,《2023年襄州区教联体建设实施方案》由襄州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目前全区共建立教联体35个,成员校76所,义务教育阶段教联体占比90%。

  “襄州区高度重视全区教联体建设工作,将以作风建设‘实干年’为契机,以教联体为支点,撬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终将每一所学校都打造成家门口的好学校,大校额、大班额、择校热得到有力化解,为实现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汤德东说。

[ 责编:田媛 ]

原标题:找准“小切口” 服务“大民生”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