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教育家精神、“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经验、如何提升西部高校的吸引力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嘉宾简介

  黄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建成了半干旱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并在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部分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首届创新争先奖。2023年10月31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坚守西北,至诚报国

  中国教育在线:在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您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黄建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和优秀教师的标准,把优秀教师的品质提升到了教育家精神的层面,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黄大年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教师的榜样,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像黄大年一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有“虔心科研,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中国教育在线:如果让您挑选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特质,您觉得是什么?

  黄建平:我觉得好老师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要有家国情怀,要始终把国家的需求放在首位。用这样的思想去培养学生,那么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就能够逐渐把国家的需求作为自己一生的职责和担当,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教育在线:由您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创建示范名单”,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黄建平:我觉得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坚守奋斗。在西北化地域劣势为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以,我既是黄大年团队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我们的团队中,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

  中国教育在线:“到西部去”也是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号召,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黄建平:我是2004年回国以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的。对于一个基层学院来说,人才短缺是最困难的。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情况,条件也很艰苦。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

  在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力是逐渐形成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慢慢地大家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研究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在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大家也渐渐爱上了这块土地。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培养出了一个国家杰青,五个国家优青,还有两个青年长江学者。

  我总跟学生们说,作为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就要具备黄大年式的优秀品格和奉献意识,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己。我们这个团队的特点就是在野外摸爬滚打,我们经常带着学生出野外。就像我在报告中说的,我们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进行观测,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我们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是世界一流呢?我们一定是世界一流的!因为没有人到这样一个地方来进行这种艰苦的努力,艰苦的工作。大家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了我们热爱的西北边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成长起来了,人才也都留了下来。


兰州大学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中国教育在线:除了我们自己培养人才之外,对于引进人才,目前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阻碍吗?

  黄建平: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引进高端人才,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人都愿意回国工作,也到我们兰州大学进行了考察,但是他们在去了南方一些高校之后,仍然愿意留在我们这里的就比较少了。前两天我在给本科生做思政工作的时候说,你们不要看到这个荒凉的景象就泄气、迷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你们在这里是要学本领的,是要奋斗的,不是来玩的,不是来享受大自然的。但是对于引进的人才来说,让他们马上接受这些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从本科生、从研究生开始,就培养他们这种坚守西北的信念,渐渐地才能把一些人留下来。

  中国教育在线: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这是您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现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各种围追堵截,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要做什么?如何做?

  黄建平:我觉得首先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团队的建设是最重要的。有了一支过硬的团队,后面很多事情就容易解决了。有了这个团队以后,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敢承担国家战略需求,在完成国家最急需的任务的过程中,既解决了重要科学问题,也锻炼了团队。

  此外,团队要敢于拼搏,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我觉得科考是磨练一个优秀团队非常好的途径,科考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和发扬“黄大年精神”。比如我们参加了青藏高原科考,要踏冰川,要在高海拔地区建立观测站。我们也经常要深入到沙尘里。因为生态安全建设是国家急需之事,特别是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是我们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在这个方面去努力钻研,努力拼搏,带领团队去取得第一手资料,并取得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只要你把国家的需求,作为你的责任和担当,那么你这个团队,就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十年磨一剑,育栋梁之材

  中国教育在线:团队的出色靠人才,那么您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

  黄建平:应对时代变局,响应国家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培养出一个有奉献精神,可堪大用的人才,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时间。

  首先,在本科阶段就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比如前一段时间,我请来了《山海情》的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给我们的学生讲了开学第一堂课,他的真实经历和人生选择极大地感动和鼓舞了孩子们。《山海情》我们很多人都看过,林占熺教授在宁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还去了60多个国家教当地人种菌草,给更多的地方播种了希望。听完他的故事,大家都很激动,纷纷去跟他拥抱。

  我还请来了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杨院士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北斗精神”“我们为什么要研制自己的北斗系统”等等。为什么要请他们来给孩子们讲课?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

  但这还不够,我们要把思政建设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融入到教学当中。因为国际形势影响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只装着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这样,从本科到研究生,大概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培养出来一个真正拥有家国情怀,可堪大用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10年,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黄建平: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我自己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同时,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成长起来了,他们都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再到现在成为青年教师,把这种精神又传承给他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这也是我们发扬和传承黄大年精神,持续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的初衷。

  黄建平:对。

  中国教育在线:最后,对于我们广大的高校教师以及青年科研工作者,您有什么寄语吗?

  黄建平:我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以黄大年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淡泊名利,开拓进取的精神。如果大家都能够像他这样,我们的民族复兴就能够早日到来。


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

  (以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的访谈实录)

原标题: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