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助跑器”。走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为高校深入谋划和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心怀“国之大者”,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

  找准培养目标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国面临的诸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从长远来看,破解这个被动局面的重要抓手,是聚焦国家战略部署、瞄准未来科技变革方向,全面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特色优势,找准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国防军工高校,学校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共性目标定位框架下,进一步论证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如,航空航天类聚焦空天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空天领域领军人才;数学类聚焦国防军工行业对基础数学的强烈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致力于培养“数理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思维宽广、综合素养深厚”的高层次创新型数学拔尖领军人才;物理类聚焦未来空间科学与应用中的国际前沿问题及国防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从事物理学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各类领军人才;化学类聚焦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重大“卡脖子”难题和基础理论创新需求,致力于培养从事化学基础研究和重要功能材料研发的“理工复合型”领军人才。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等特点,为支撑基础学科人才职业生涯长远可持续发展,许多“拔尖计划2.0”试点高校和“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3+1+N”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探索实践。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研贯通培养不是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培养内容进行简单拼凑,而是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机衔接、梯次推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来讲,“3”为本科强基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素养;“1”为本研衔接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熟悉学科前沿基础;“N”为研究生(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支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自身兴趣爱好相适应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去。

  为了确保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一是要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实施荣誉学籍机制,本科强基学习阶段每年进行一次荣誉学籍认定,对失去荣誉学籍学生适时进行分流淘汰,鼓励指导本科强基学习阶段或者本研衔接阶段结束时拥有荣誉学籍学生在本学科领域或者其他优势学科、交叉学科选择感兴趣领域进行研究生深造学习。

  二是要打造系列化综合训练课程。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推进高阶性、高质量系列化课程建设,推行综合创新设计实验,注重研究型课程教学与创新研究能力的有机衔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理工融合、研究性强、挑战度高、创新性优的研究型综合训练课程体系。

  三是要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地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将科研成果和工程案例融入教学实践环节,开展基础交叉、科教融合的科研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能;依据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需求,打破学院、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开展科研训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强化育人主体作用

  人才培养成效与育人主体作用发挥息息相关。高质量做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好学院和教师这两个育人主体的能动性。

  就学院来讲,作为基层教学单位,是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在充分学习领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部署安排和学校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好特色鲜明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和实施路径。

  二是要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等全链条衔接,大胆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等方面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要统筹汇聚一流的育人资源,打造一批符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和一流实践体系。

  就教师来讲,要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注重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育引导基础学科人才坚定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信念,强化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的恒心和决心,践行弘扬科学家精神,自觉将个人成长发展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我”中去,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于辉,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党委书记,本文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22年度课题[GXZY2225]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标题:于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如何深入实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