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
专家热议:通识教育的限度在哪里
近日,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期间,一位来自西北某高校的老师,向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识教育的限度在哪里?如果对文科生进行数理化的培养,会不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文科生也应该了解科技的发展,应该学一学数学。”关于通识教育,杨颉认为:“未来是科技时代,数学转变的是你的思维,而不仅仅是你的技巧。物理也是一样的。”
在本届高博会上,许多与会专家都分享了自己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正是其中之一。
“怎样定位通识教育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华东师范大学来讲,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到底碰到了什么样的困境?”孟钟捷认为,通识教育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上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文理之间的沟通太少了,中学就开始分科教学,大学也进行分科教学,把很多人的思维截断了”。
从2004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就一直摸索如何在公共选修课中,给学生提供专业之外“不一样的通识教育”。
据孟钟捷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把公共选修课划为7个系列,2008年建立文科理科四选一课程。理科课程包括数学、统计学等,文科则是文化传承之类的课程。2012年起,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全部开放给学生。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选修跨专业的课程,以了解其他学科的学科范式和思维基本模式,了解该学科在历史上是怎么发生变化的。
2018年起,华东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方案开始从1.0版本向1.5版本进军,至2020年启动了卓越育人工作,到2021年推出通识课程纲要,“小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识点,以思维训练为特色”。今年上半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对公共数学课进行改革,从新生入学之前,就对他们进行数学线上教学。
“公共数学在很多专业不受欢迎,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没有想清楚公共数学对本专业有什么用,老师也没有想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专业的同学有什么样的帮助。为此,我们成立了公共数学虚拟教研室,收集其他专业的公共数学领域的案例,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在公共数学这门课程上有相应的推进,帮助同学把数学基础打得更扎实。”孟钟捷说。“数学能力,是所有拔尖人才继续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
此外,孟钟捷也简单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经典阅读课程”。在这门课上,学生的必读书单包括《共产党宣言》《道德经》《几何原本》《量子史话》。其中,阅读《几何原本》是为了帮学生梳理数学的形式逻辑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阅读《量子史话》,则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物理学最前沿的内容。
对华东师范大学的经典阅读课程,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郝莉表达了赞赏。西南交通大学设置的跨学科课程中有一些写作课,课程内容包括写作思维训练、古诗词创作、网络小说创作等等。有一门课程,甚至是学习跟人工智能大模型合作写小说。
她提到,应当把人工智能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如果没有办法很好地应用AI、跟AI共处的话,学生在未来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而在浙江大学,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全部在通识教育中心进行管理。据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江全元描述,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包括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数理化生这样的基础课、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及心理课等等,都是浙江大学通识必修课的内容。
江全元还提到,通识课需要资源投入,对普通教师来说,上好专业课就达到学校考核要求,往往没有动力去上通识课。为了激励教师上好通识课、上好基础课,浙江大学设立了教学激励体系,包括优秀教学津贴等等。
山东大学自2017年以来,也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山东大学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上,学生能够了解茶文化、拓印、篆刻等传统文化。几年过去,一门课变成了课程群,涵盖全校所有类型学生。
“这个课的使命,就是将传统文化转化成学生可接受的、可感知的、比较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生活当中的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生活化。”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马晓乐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 责编:田媛 ]原标题:专家热议:通识教育的限度在哪里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