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一场头脑风暴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展开。院士、行业专家、名企高管……学界业界“最强大脑”在“创新之路:卓越工程师培养交流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共同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支招。此次交流研讨会是由中共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指导,上海市海聚英才发展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具体承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平,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王进富,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曹远峰,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沈炜,有关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平,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王进富在会上讲话。会上揭牌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同时成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教融合联合体,邀请6位专家作专题报告。

  从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到世界工程教育强国,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队伍是关键。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以下简称“上海国创院”),如何借助“国字号”平台,让人才培养链更契合创新链、产业链,正是这场研讨会关注的焦点。

  为何卓越?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要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强调,上海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部署,切实把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紧密衔接,着力从三个方面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抓体系构建,凝聚政企校三方工作合力,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二是抓培养质量,探索工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探索“政府主题、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抓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工程人才成长环境,深化各类评价改革,构建工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王进富指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中组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联合研究,积极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着力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希望上海在“深化部市合作,加强省级统筹”“聚焦关键环节,校企协同发力”“坚持标准引领,注重动态评价”等方面有新探索、新突破,努力为国家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新模式、新方法。

  何为卓越?人才供需平衡亟待破题

  “既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擅长解决各类工程疑难问题,又要有家国情怀和全面的职业素养,主动衔接上下游,做好任务接力……”研讨会上,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图像算法研发总监郭丰俊这样给卓越工程师“画像”。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的优秀工程人才很是紧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理解卓越工程师的“卓越”?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卓越工程师能否服务国家战略、直面产业需求,正是检验“卓越”的重要标准,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应是题中之意。

  科大讯飞上海公司总经理丁瞳瞳对此深有感触,在公司深耕的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要有效利用这些数据,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此外,AI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各个领域,要求人才跨学科掌握多种技能。很显然,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凤毛麟角。

  事实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开展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校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着力把企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凝炼为攻关项目并形成研究生培养课题,而参与上海国创院建设,对于各所高校来说,也是一次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机遇。

  如何卓越?产教融合开出良方

  正手击球、反手挡球、快速杀球……相信很多人对乒乓球机器人“小丘”并不陌生,它曾凭借6241次的成绩,创造了“乒乓球人机对战中连续对打次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小丘”正是在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建伟的指导下,由研究院老师带领数名新工科学生研制出来的。张建伟院士介绍:“小丘是基于模型的与AI数据学习的协作实例,学生在产教融合的‘真项目’中,围绕结构设计、算法、视觉、控制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而这样的真项目在研究院还有很多,比如在今年工博会上亮相的情感模拟机器人就搭载了研究院师生自主设计制作,国内首创和国际领先的机器视觉人工眼球,更加丰富了多模态感知和交互能力。从事这样的研究开发,对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但也是最高效的实战。

  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为学生提供更宽厚的学科基础的同时,也注重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张卫认为,产教融合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常规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应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结合高校学科优势开展联合培养。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樊瑜波的高度赞同,他认为只有产教融合才能破解高端医疗装备及器械行业发展的人才支撑问题。

  那么,高校和企业如何形成运转良好的合作关系?上海国创院成为了一个绝佳平台:先期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成立产教融合联合体,联合上海市高水平大学、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创新特区。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和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岗前实习……今年入职联影的一些学生就受益于产教融合培养。“我们形成了校内学习加企业实践的‘双段式’培养模式,目前有卓越工程师在培15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总裁褚旭表示,未来将依托国创院平台继续增加联培人才,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人才。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