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大师精神 谱写时代华章
——纪念潘序伦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解 超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会计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诞辰130周年。作为中国会计界一代宗师,先生将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方式及其理论引入中国,奠定了中国现代会计学的发展道路;先生开创“三位一体”会计事业发展先河,是培养我国会计人才和发展我国会计事业的先驱;先生引领中国现代会计理论研究,饮誉海内外,被评为上海市“社科大师”。先生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创校校长,是立信人心中永远的“潘老”。
纪念潘老,我们要赓续先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先生毕生服膺爱国主义,一言一行都以民族利益为先。出身江苏宜兴书香门第,成长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新旧思想交锋的战乱年代,传统文化滋养和风雨飘摇困境交织,催生了先生“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觉醒。先生认为,“国家好比一架飞机,一翼是军工科技,一翼是财经会计,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1924年,在美国取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先生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基于当时国内民族工商业发展对改革旧式簿记和懂得经营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于1927年1月在上海创立“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自此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启了立信会计事业腾飞之路。
在国家危难之际,先生挺身而出投入抗日救亡洪流,开展舆论宣传、募捐赈灾、慰问前线将士等活动,不遗余力服务战时经济,为抗战胜利保驾护航。解放战争时期,先生暗中支持党的事业,突破封锁,保障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顺利发行。历经立信会计事业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发展,垂暮之年,先生唯一挂念的仍是如何迅速培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会计人才。
纪念潘老,我们要赓续先生以敬业育人为核心的无私奉献精神。“十万弟子,桃李芬芳”是对先生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1928年先生创办了立信教育事业,1937年,他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战火硝烟中问世。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特别是学校内迁重庆北碚“一无办学经费、二无校舍”的境遇下,先生从未放弃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他邀请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育家黄炎培等一批名家大师执教立信,写就一段烽火岁月育英才的教育佳话。
紧跟工商业发展对现代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诉求,先生见微知著提出“管理务期严格、学生学验并重”的教育理念,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规定“一学期内学生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能参加期终考试”“70分为及格,不及格者不准毕业”。先生颇为重视职业指导,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和政府机关参观、实习,设立“立信会计职业咨询所”,尽可能介绍会计人才就业。在学校历经波折复办之际,先生更是倾其所有,把自己所有存款、海外校友资助自己生活的汇款等捐赠学校,设立“潘序伦奖学金”;将存书两千余册捐赠立信图书馆;将事务所收入和立信编译所出版的《立信会计丛书》版税,悉数投入会计教育。从事务所办公室的一席补习之地,到鼎盛时仅上海就设有11所分校;从仅有22名学生的簿记训练班,到培养出数十万财经人才遍布海内外……先生呕心沥血将毕生心力倾注于会计人才培养,在中国财经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纪念潘老,我们要赓续先生以公正诚信为核心的诚实守信精神。从会计人生到教育人生,从“学科之父”到“社科大师”,一路走来,“立信”始终是先生念兹在兹的“道之本者”。先生认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先生把信用比作会计工作的生命线,把“信”字熔铸于一生的立信会计事业。自创业之始,先生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创办的学校、事务所、出版社均冠以“立信”之名,并将“立信”引申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24字训条,构筑起立信精神的思想内核。
先生一生以信立身、以信立校、以信立业,是立信精神最为厚重的表达。先生给各地立信学校定下一条铁律,考试作弊者一律开除学籍。先生在病危之际为出国深造学生的推荐信签字时,仍不忘告诫学生:“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终究不若道德之重要。”20世纪40年代,先生在对全国会计人员的演讲中,呼吁“务要不为威屈,不为利诱;不造假账,不隐弊端”,这四个“不”字,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纪念潘老,我们要赓续先生以锐意改革为核心的开拓创新精神。作为我国一代会计泰斗,先生始终站在会计教育改革的潮头,全身心致力于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日日新月月新”。20世纪20年代,在对中国工商业发展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先生率先把“新式簿记”这一近代科学的会计方法在我国加以推广应用。早期办学时期,先生带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师“立足会计、发展会计”,站在会计学科前沿,及时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学术,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会计学科,引领中国现代会计学发展。1980年,在立信会计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复办时期,先生卓有远见地提出“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供需见面”的改革措施。
在旧式会计日渐式微之时,先生勇领风气之先,开创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将会计师业务开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会计专业书籍编辑出版融合起来,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雏形。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及“三位一体”的创办初衷时,先生指出:凡是立信所办的各项事业都是一个整体,这些单位有主有从,相互促进。立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至今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演化和推进。
纪念潘老,我们要赓续先生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勇于拼搏精神。先生视艰苦奋斗为人生天职,以“成功道路多艰难,奋力前驱能过关”与青年人共勉。求学美国三年间,他“从未看过一场电影,也未到餐馆吃过一顿饭,从清晨到深夜,都是在自己租赁的宿舍内或学校图书馆里度过的。有时连饭也没有工夫吃,只好买个面包就着一杯温水充饥”。当时的同学中常常有人说,“潘序伦这种勤奋节俭的生活是谁都过不来的”。正是这种“谁都过不来”的拼搏意志,支撑先生闯过了人生中每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耄耋之年,先生除担任名誉校长外,还身兼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等数职,贡献自己的“余热”。
纪念潘老,我们要赓续先生以优良家风为核心的以俭修身精神。先生一生信奉“廉洁勤奋为归”,经常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来鞭策自己、教育家人。在子女心里,父亲给予更多的,不是物质上的丰裕生活,而是精神上的以俭修身之道。先生晚年生活勤俭淡泊,长期居住于旧式里弄斗室,除一床、一几、一柜、一桌、四椅外,屋内别无他物,唯有成堆的书籍。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先生写下力透纸背的遗愿:“我一生最喜欢节约一切物力、人力、财力,为建设新中国服务。”他没有留给后代一分遗产。女儿、女婿将其留下的书籍、名人字画等全部捐给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这位会计界的传奇人物,用几近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写出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立信风骨。
潘老的一生,以仁者的担当、勇者的无畏和智者的拓展,为我国现代会计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先生的一生,是为会计的一生,是为教育的一生,是为国家的一生。先生用一生的坚持兑现了“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人生信条,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现代会计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先生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大师风范,是引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奋发向前的精神旗帜,更是“三位一体”立信会计事业发扬光大的永远丰碑。
今日之立信定将胸怀“国之大者”,为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我们要责无旁贷接过历史接力棒,守正创新推动“三位一体”立信会计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推动服务上海、服务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努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时代华章。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立信分中心研究员)
[ 责编: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