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全国党政干部文化自信学习丛书”首发式在京举办。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满生参加并致辞。
以下为致辞全文
周满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
下午好!首先祝贺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包括对中华文明史,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等都做了系统的阐述。
这些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是核心思想理念。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中华人文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在这里,我想先说说“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我们说“文化自信”,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溯,也必然通过对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铸就新时代文化辉煌。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文化自信自强”,基于“文化自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强国须先强民,强民重在强心。文化强国必先文化强人,文化强人必先强化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小学文化建设置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中国两亿多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品质,就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品质。因此,40余万所大中小学校,必须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
教育部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作为“十四五”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立项和主管单位,将指导全国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工作,注重中小学文化自信学习的理论研究、课程研究、师资培训研究和教学评价研究,并以文化自信学习课程实验区和示范学校的形式系统开展相关创新教育实验,培养具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青少年。
此外,文化自信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广大高等院校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合作,共同建立“海外汉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是一种创新模式,跳出了传统的联合办学模式,基地立足中华文化,以培养汉学海外传播优秀人才为目标,创新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通道和范式,未来将大有可为。
我们要坚持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使我们的学子能保持拳拳爱国之心,怀有学成后报效祖国的信念;同时我们要研究未来学校建设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创新模式的途径,还要了解西方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进展。一百多年前,张之洞先生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这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我还想起张之洞先生的另一副著名的对联:“排斥西学是为守旧,诋毁中学是谓忘本,横批是保粹开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指出: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平视世界”的自信,源自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也源自中华文化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在此,再次祝贺“新时代文化自信”系列教育资源首发成功!中小学文化自信教育课题研究顺利启动!“一带一路”汉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成功运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