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高等教育备受党和国家重视,然而,由于发展水平等原因,一直以来似乎“存在感”不强。最近,一场会议、一份倡议,将其推上了热搜——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日前在兰州召开,大会期间还发布了《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

  “兰州倡议”指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事关教育强国整体战略,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教育强国背景下,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踏上新征程。目前,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从被动接受“输血”向主动自我“造血”转变?对此,本报记者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进行独家专访。

  1.中西部高校不能“等靠要”、更不能“躺平”

  记者:“兰州倡议”,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有怎样的意义?

  严纯华: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直接关系教育强国建设整体水平和高质量发展。“兰州倡议”为中西部各高校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更为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擘画了蓝图。

  “兰州倡议”突出责任意识,是“军令状”。倡议提出,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中西部高校将自身实践与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奋进姿态与祖国同行、以创新精神与时代同频、以自信自立与世界同步。

  “兰州倡议”突出目标导向,是“指南针”。倡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我们的共同愿景。这就要求中西部高校直面国家所需、人民所盼、未来所向,努力建设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和科研创新汇聚的高地、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平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兰州倡议”突出自觉自信,是“宣言书”。倡议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从自身发展的小逻辑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转变,从被动接受“输血”向主动自我“造血”转变。这就要求中西部高校立足区位特点、自然禀赋、历史积淀,将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相关挑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催生新动能、焕发新活力。

  记者:“兰州倡议”指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中西部高等教育迎难而上、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严纯华:“变”体现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追赶与超越、跟跑与领跑交织交融,世界科学中心也将随之转移。我国能否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要看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真正影响力和引领性。从国内看,我国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水平也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在教育理念和技术、教学课程及内容、学科和专业划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等方面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产业进步和人民日益提高的要求和期望。从高等教育格局看,中西部高等教育虽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相比,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性亟待解决。没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振兴,就没有高水平的中国教育和高质量的发展全局。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夯基固本、聚势谋远。

  “变”体现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回应新期待。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当前,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科技自强、文化传承、民族振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变”体现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展现新作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是高等教育努力为破解中西部发展困局作出的战略贡献。中西部高等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振兴中西部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必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教育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自我“造血”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要求中西部高校不能“等靠要”、更不能“躺平”,必须顺应时代大势、服务国家战略。以学科为例,基础学科要夯实基础、巩固积累;特色学科要拔尖、做出亮点;不同学科之间要强化问题导向和融通意识,在交叉融合中开辟新赛道。通过学科高质量发展,带动科研高水平创新和高效能孵化,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机制。

  2.正视“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

  记者: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最大挑战是什么?

  严纯华: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也是此次“兰州倡议”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存在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观念,甚至还有以穷卖穷、将穷就穷的心态。中西部高校须正视与其他一流高校的差距和“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用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克服“等靠要”和自满保守,冲破思维瓶颈、观念束缚和“人为障碍”,从自身发展的小逻辑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转变,从被动接受“输血”向主动自我“造血”转变,在各领域事业发展上彰显特色、勇争一流。在发展路径上,还存在惯性思维。中西部高校只有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数字经济模式迭代升级,从单纯依靠人财物等要素投入、线性产出科技成果向实现倍数甚至指数级投入产出比转化,从资源支撑力向科技创新力转化,才能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和核心驱动力。应当着力夯实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东部高校先进理念优质资源向中西部汇入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和思想创新,突破“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思想约束。在自身基础上,近年来,中部地区高校逐渐崛起,西部高校弱势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长期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早期高等教育布局影响,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能力、学科建设水平、科研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东部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底子相对薄弱,科研创新竞争力还不强,拔尖创新人才自给率不足。尤其是供需双方对接融合不够紧密,高校能够直接供给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成果还不多。

  记者:留住一流人才,中西部高校该怎么办?

  严纯华:经过在西部地区多年工作积累,我们发现人才普遍关心关注的是事业平台、社会尊严、薪酬待遇和子女基础教育质量。中西部大学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工资待遇以及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普遍与同类东部高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也成为中西部高校高水平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兰州大学紧扣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全链条全环节集中发力,形成了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兰大已基本止住“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状态,开始形成“人才西北汇”的良好态势。同时,我们依然清醒地知道,这样的转变依然脆弱,尚未成为稳态,必须常抓不懈。

  中西部高校要实现“孔雀东南飞”向“人才西北汇”转变,并长久、可持续地保持下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引领性工作,探索创新人才工作新模式,努力将东部优质人才和资源与西部广阔发展空间、丰富的发展机遇联通对接,努力树立全球人才视野、充分利用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使海外人才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为我所用,努力使人才从政策性协作、项目化运营向常态化协同、长久性支持转变。二是坚持引育并举,通过有组织地设置大平台、争取大项目,提升承接优秀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能力,树牢注重实绩、创新和贡献的评价导向,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盯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人才,早发现潜力、早培养稳定、早吸引汇聚,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落脚之地,以此汇聚大团队、大人才,聚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注重服务保障,做好人才生涯全周期服务,全力提高附属幼儿园和基础教育质量,营造舒适舒心、团结奋进的大学文化。

  3.打破行政区划发展定势,推动高校集群发展

  记者:中西部如何更好发挥高等教育“集聚—溢出效应”,从而支撑和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

  严纯华:虽说中西部高等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使中西部高校很难在物理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应当以服务面向相依、学科专业相近、地缘相邻、办学历史相亲为纽带,强化集群式发展意识,完善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会商沟通机制,加强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的支撑保障和经费投入,自觉打破隔阂,做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实现功能互补、发展互惠、成长互促,共同以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齐心协力促进产学研用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出彰显西部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高校发展范式。

  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植于区域禀赋特点,基于高校自身优势特色,打造不可替代的学科和科研优势。一直以来,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中西部地区虽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不低,但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掌握的关键技术和高水平专利发明数量有限;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和远低于东部,产业驱动效应和竞争力远不如东部明显。中西部高校应主动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助力打造新的产业形态,加强应用学科与企业、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在科学研究方面促进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多维契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师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产业紧密结合,在社会服务方面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多措并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迭代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倡议到落地,中西部高等教育还需从何发力?

  严纯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西部高校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奋进姿态,高效率、快节奏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落地。

  抢抓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双碳”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机遇,发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部共建等政策优势,抢抓战略叠加的机遇期窗口期,把制度优势、政策红利、资源汇聚、现实基础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跑出振兴“加速度”。

  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紧盯“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从被动输血“单车道”向主动造血、精准输血“双车道”转变,从资源支撑力向科技创新力转变,在重大项目建设、前沿科技问题攻关、企业行业难题破解等过程中主动领任务、站前排、唱主角,提高参与度、贡献率、自信心。

  立足集群大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发展定势,推动高校集群发展,由追求高校个体能力强转到追求高校集群溢出功能强,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强化高校之间人才教学科研等要素的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以不同领域各自优势的“点”联结成组团服务的“面”,推进优势资源共享共融,实现高校之间共建共赢,提升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