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扎根京华大地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李军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聚焦“超越极限、新路径、重塑”三个关键词,要求高等教育在发展自身的小逻辑的同时要服务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固化壁垒,强调探索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校史的北京市属高水平...

  扎根京华大地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李军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聚焦“超越极限、新路径、重塑”三个关键词,要求高等教育在发展自身的小逻辑的同时要服务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固化壁垒,强调探索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校史的北京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首都城乡建设同向同行,扎根京华大地,培养了近8万名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学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把握未来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聚焦国家和首都重大需求,加快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建设,持续增强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力。

  跳出教育的组织边界——

  科教深度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新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下,工程技术及产业呈现出交叉融合性、复杂系统性、跨界连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高等工程教育也随之呈现出学科交叉、注重能力、项目实践、智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未来、国际合作、终身教育等新特点。

  瞄准未来工程教育的需求,学校依托优势学科、高水平专业及科研机构,打造本硕博贯通培养、跨学科双导师指导的未来建筑技术学院。这是推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创新实践,也是学校把握未来工程教育变革新机遇,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入探索。学校将通过促进科教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并以此为牵引,做好实验班建设和招生模式改革,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希望跳出教育的组织边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体系的衔接,实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持续提升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比重。

  今后,学校还将把人工智能、数字教育融入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希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构建自我学习、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培养面向未来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

  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打造“强·特·新”高精尖学科生态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呈现出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与深度融合。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高度综合、创新整合。

  学校聚焦建筑学和土木工程龙头学科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共建项目、地缘优势、行业及校内资源作用,形成“强·特·新”的高精尖学科生态体系。今后,学校还将进一步向内挖潜,在机制保障上落实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完善以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坚持开源节流、绩效为先,定期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考核和调整。围绕建筑遗产保护、健康城市设计、数字与智慧建筑三个方向,以健康与数字城市创新平台为载体,在保持建筑遗产保护学科优势地位的基础上,争创国内一流的建筑学科;聚焦城市建设安全,打造国际领先的土木工程全流程一体化学科平台,为土木工程学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打造协同创新的一体化跨学科研究平台,让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从于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建造、近零碳建筑等交叉学科领域建设,形成城市建设领域高水平特色型学科交叉体系,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瞄准产学研贯通——

  为国家和首都发展提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对科技创新作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吹响了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的号角。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发挥着独特的科技创新使命。

  学校主动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学校制定了《贯彻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九大方面、25个主要方向的88项重点任务;发布了《服务北京建设人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北京城乡建设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切实需求,力争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坚持将国家、首都的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方向。当前,学校正聚焦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主动在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新型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抓住机会,加快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建设。与此同时,学校还计划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实验研究平台,打造智能感知监测平台、材料表征分析平台、结构检测加固平台等,为服务北京相关高精尖产业技术自立自强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新动能。

  近年来,学校聚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布局,特别是“北京智造”领域,抢占先机、占据有利位置。面对首都现代化城市品质提升的新需求,学校还将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首都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空间品质提升与精细化治理,将最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将实验室建在街道、社区、乡村的广袤大地上。当前,学校已与北京16个区及相关行业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例如,与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实验室,聚焦文化传承复兴、乡村有机更新、产业绿色发展三大领域,开展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建筑类高校,学校将通过构建体系、打造路径、涵养生态、汇聚合力,扎根京华大地,努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新范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

[ 责编:董大正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