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月5日,Science以“Inspiraling streams of enriched gas observed around a massive galaxy 11 billion years ago”为题,在线发表清华大学蔡峥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清华大学蔡峥教授为项目PI,文章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2018级博士生张世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许丹丹教授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该研...
5月5日,Science以“Inspiraling streams of enriched gas observed around a massive galaxy 11 billion years ago”为题,在线发表清华大学蔡峥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清华大学蔡峥教授为项目PI,文章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2018级博士生张世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许丹丹教授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该研究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

原标题: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成果首次对星系“循环内流”进行直接成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