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安徽省淮南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着力在政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等方面下功夫,扎实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见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完善政府评价机制,推动科学履职尽责。坚持正确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市、县(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育发展重大问题,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以及联系学校等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到学校调研,围绕职业教育发展、办好思政课等作专题报告。健全考核机制,发挥教育督导利剑作用,细化完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标准,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等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推动县(区)政府履职尽责。2022年,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278所,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2276个,实现幼儿园延时服务、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全覆盖,实现各县(区)教育投入安排、教育资金拨付、教育项目安排“三优先”。延伸责任链条,健全县乡共管助力乡村教育的工作机制,制定《乡镇(园区)教育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建立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包保学校制度,推动乡镇政府与县级教育部门共同参与乡镇学区管理中心及中小学校的评价考核,进一步调动乡镇政府抓教育的积极性,不断压实乡镇政府教育职责。
完善学校评价机制,推动分层分类发展。坚持以评促建,完善幼儿园评价,依据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开展县(区)幼儿园办园水平督导评估,注重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持续开展市级一类幼儿园评估验收,指导县(区)实施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聚焦立德树人,改进中小学校评价,推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做好课后服务。每年开展市、县、校三级教学视导,督查课堂教学、落实“双减”及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累计视导130所学校、听课1000余节次。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注重监测学生德育、科学、劳动三个学科的学习质量,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测88所学校13.5万名学生,形成专项监测报告,为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严格规范高中学校办学行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帮扶发展、同类高中联动交流机制。如,支持淮南一中创建省级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校;以淮南二中为龙头,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暨新课程学科教学规范研究;以淮南五中为示范校,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开展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突出校企合作,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推动全市中高职院校与8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遴选8家企业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7所职业院校为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推动实施5所中职学校1200余名学生参与40项“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技能大赛机制,组织开展淮南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不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书育人活力。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成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年活动,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要求,推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在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评选中,增加教育教学业绩权重,向基层一线特别是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健全待遇保障和荣誉激励机制,市教体、财政、人社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确保我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长效机制的通知》,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市委市政府集中表彰50个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150名先进个人,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实现健康全面发展。突出全面发展,探索推进从品德、学业、身心、艺术、劳动五个维度引领学生发展。健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开展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四位一体”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基于学生日常表现开展过程评价,突出立德树人要求。强化体育评价,制定完善《学生体育考核、体质健康监测办法》《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办法》,建立学生体育和体质健康监测家校沟通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公布机制。推进体教融合,建立田径及三大球项目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一体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改进美育评价,制定《中小学生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评价指导标准》,将艺术教育开课率、校园艺术月活动、校级艺术社团、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开设楚汉艺术、花鼓灯、大鼓戏、铁烙画等一批独具淮南地域特征的艺术课程。推动全市各中心校以上中小学至少有一个艺术社团,85%以上的学校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群体性美育实践活动。加强劳教评价,以建设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契机,规划建设具有特色、融合“农业+”“工业+”“科技+”“生态+”多种元素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累计建成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6个、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个、劳动实践场所112个。将劳动实践过程和劳动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家校共评,探索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等多元评价形式。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与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紧密结合,以校为单位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定期开展“劳动小能手”评选,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完善用人评价机制,促进争先担当作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标对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在各级人才引进、教师选调和招聘等方面,合理制定岗位需求,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报考资格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完善人才使用机制,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要求,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配齐配强学校党政“一把手”,在6个设党委的学校开展书记、校长分设试点,在11个设党支部的学校设置专职副书记。改革教师评聘机制,对在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小学教师,打破职称晋升的岗位职数限制,充分激发年轻教师工作热情。推进教师轮岗交流,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有序推动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向乡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交流。市级编制、人社、教育等部门统筹优化市域教育资源布局和师资力量,有效盘活教师存量,填补新建学校师资缺口,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