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东青岛东川路小学组织教师“一对一”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校园爸妈”让爱不缺席  本报记者 孙军  今年植树节,在青岛东川路小学,43名“校园爸妈”和结对的“孩子”一起,种下43棵红豆杉。今后每年植树节,他们都将在这里拍照留念,这片爱心林将陪伴学生成长成才,也见证教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  青岛东川路小学的学生中,有76%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部分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给予孩子爱的陪伴。为了让...

  山东青岛东川路小学组织教师“一对一”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校园爸妈”让爱不缺席

  本报记者 孙军

  今年植树节,在青岛东川路小学,43名“校园爸妈”和结对的“孩子”一起,种下43棵红豆杉。今后每年植树节,他们都将在这里拍照留念,这片爱心林将陪伴学生成长成才,也见证教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

  青岛东川路小学的学生中,有76%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部分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给予孩子爱的陪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感受家一般的温暖和父爱母爱,2010年母亲节,学校成立“校园爸妈”团队,由学校教师自发与学生结成对子,“一对一”帮扶家庭或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种“认亲”一旦开始,就将延续6年时光,“校园爸妈”会陪伴他们的“校园孩子”直至小学毕业。

  如今,这项爱的行动已接续13年之久,累计帮扶学生200余人。每逢元旦和儿童节,学校都会组织“校园亲子”集体活动,冬天为孩子送水杯、围巾、手套,夏天送书包、书籍、球拍等。除了赠送礼物外,近年来学校还开展带孩子用VR看世界、新年做虎头帽、端午做香包、同唱一首歌等活动,每次都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带给师生新的体验。

  成为校长的“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学生晓萌从二年级开始和校长张惠娆“认亲”结对。多年以后,张惠娆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看见她的样子:穿着旧衣服,说话几乎听不见声音。为激发晓萌的自信心,校长坚持给她购买书籍,鼓励她参加布艺社团,引导她明白“家庭暂时的困难不算什么,没有志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贫困”。晓萌非常懂事,每次问她喜欢什么礼物,她从来不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校长从她要好的同学口中得知,晓萌很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儿童节时,晓萌从校长手中接过心仪已久的芭比娃娃,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刚结对时晓萌还是个“小萌娃”,小学毕业时,晓萌的个头已经高出校长不少。当初腼腆、害羞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懂得感恩、成绩优异的孩子。

  “‘校园爸妈’的初衷就是让教师从爱一名学生出发,激励自我去爱更多的学生,给更多学生爸妈般的师爱。”张惠娆告诉记者。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学校的鼓励下,教师参加“校园爸妈”活动的主动性越来越高。他们随时关注“校园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逢生日、儿童节都会精心选购礼物,节假日还会带着他们外出游玩,爬山、看电影、逛博物馆,又或者带回家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中途有教师调走,马上会有新的“校园爸妈”接力。

  “90后”教师李琛成为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校园妈妈”,是从2016年的一次家访开始的。初次走进小浩和小雨的家庭,李琛发现,孩子的母亲因有精神问题无法行动,六口之家靠父亲卖菜维持。李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无论做什么,都会想到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孩子家里没有任何藏书,李琛自费为他俩办了读书卡;孩子脚上的鞋磨破了,李琛就给他俩买鞋……兄弟俩总是跟在李琛身后,渐渐地从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到敢于在国旗下演讲。毕业典礼上,他们紧紧地抱着李琛,哭着说:“谢谢您,李妈妈!”13年坚守的“校园爸妈”,关爱着一批批“校园孩子”在这里长大。“‘校园爸妈’是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典范,这种无私的大爱将影响学生一生。”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姜元韶表示。

[ 责编:董大正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