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急用现招,创新意识、创新文化更需要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指出,人才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要从娃娃抓起,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系统推进,为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急用现招,创新意识、创新文化更需要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指出,人才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要从娃娃抓起,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系统推进,为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方守恩指出,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连贯性欠佳。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自成系统,缺少经常性的培养方案、教材等的协调,各学段的学校教育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尚未形成生态链,全社会在政策、机制甚至认识层面还未形成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合力。
为此,方守恩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在大中小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从小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创新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造就拥有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建议对创新教育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促使各级政府在项目开展、资金保障、涉及群体等方面有计划实施,保证创新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链,保持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时间等连贯,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
二是试点建设科技高中,探索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区域,探索大学、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系统三方共同设立科技高中或特色班,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高中生学习相关专业与学科,甚至先修部分大学课程,培养其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学习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创意革新能力。通过探索建立科技高中和大学贯通选拔及培养方案,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在大学强化创新教育和学科交叉,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建议扩大“强基计划”招生规模,优化录取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将创新教育与“强基”和“拔尖”计划相结合。以政策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本硕博贯通,支持高校探索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体制机制,建设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方案等,构筑强化共性基础、关注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打造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吸引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对创新教育的经济投入、媒体宣传和多方参与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推进过程中,除政府、学校外,企业界、社区及家庭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同样重要。要基于地区特色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实践社区,并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作,特别是要正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创新教育提供多维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