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针对“创新教育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在大中小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模式,试点建设“科技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人才。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针对“创新教育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在大中小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模式,试点建设“科技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是第一资源。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急用现招,创新意识、创新文化更需要水滴石穿、久久为功。”方守恩注意到,目前我国创新教育推进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原标题:方守恩委员:试点“科技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