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2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黑龙江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其中提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拟规划4个高等学校设置项目,其中更名大学项目2项,包括牡丹江医学院更名为牡丹江医科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名为牡丹江师范大学。 全文如下: 黑龙江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
12月2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黑龙江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其中提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拟规划4个高等学校设置项目,其中更名大学项目2项,包括牡丹江医学院更名为牡丹江医科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名为牡丹江师范大学。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